2017年一号文件即将发布,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政策重点。那么,批发商如何抓住这个政策红利呢?
我们认为,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大流通的主体,农业供给侧改革同样需要批发商深度参与。批发商具备体量大、经验足、步子稳的优势,同时批发商也面临缺机会、缺资金、缺人才的困惑。政策红利是国家“十三五”时期送给批发商最好的礼物。顺势而为是2017年批发商发展壮大的主基调。 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批发商有什么关系?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都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工作重点。 
中国农业目前的三大问题: 1、种错了。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比如大豆种少了,去年进口1600亿斤;玉米种多了,去年调减3000万亩。 2、种不好。农产品品质不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种出来品质差,没人买。 3、成本高。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竞争力不足。 结构调整将聚焦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三个子行业。 种植业聚焦玉米品种。2017年继续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1000万亩。 养殖业聚焦生猪和奶业。南方1600万头生猪转移到玉米产区养殖。扶持奶业龙头,培育国产奶品牌。 渔业聚焦减量增收和资源养护。 行业人士对于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是看好的,但最后落地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我们认为,改革要落地,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有人懂得市场需要什么农产品。 2、有足够的资金参与土地流转。 3、能把优质农产品卖给精准细分人群。 这三个条件,批发商具备一定的基础优势。 批发商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具备哪些优势? ● 体量大。 批发商一个档口一天出货量20吨,年销可达7000吨。按亩产2000斤计算,一个批发商至少可支持7000亩耕地的供货。 ● 经验足。 批发商长期专注一个单品,对产品历史销售价格、生命周期、产品品质等非常熟悉,大脑自带“大数据”,可以与大宗商品宏观调控形成互补,深度参与长尾农产品的供给调整。 ● 步子稳。 在创新改革方面,传统批发商往往比较谨慎,不像国家政策超前好几步,也不像生鲜电商超前一两步。批发商的风格往往只超前“半步”,边走边看。这种稳定的风格,更有利于紧密切合市场需求。 批发商抓住供给侧改革红利,还缺什么? 1、缺机会。 “占补平衡”是当前土地流转的最大红利,现有耕地流转速度慢,流转成本高。通过“占补平衡”修复的耕地,不仅净利润高达1.5万元/亩,而且修复后的流转成本相对更低,整片的面积更大,适合单品规模化种植和管理。 但是这类项目主要以PPP模式在运作,批发商个体信用不高,信息相对闭塞,比较难获得这些项目机会。批发商需要与具备一定背景的集团公司合作,需要扩大社交圈,并积极关注这种政策红利项目,想方设法参与其中,分一杯羹。 2、缺资金。 虽然修复土地的流转成本不高,但每亩修复费用投资高达5万元,2万亩土地修复需要10亿元资金。仅凭批发商个人难以获得如此体量的资金,需要组团或借助国有企业的信用背书。后期土地流转和机械设备,也需要借助农村金融平台。 3、缺人才。 以被京粮集团收购的*ST珠江为例,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修复2万亩荒地,修复后种植有机蔬菜,定价20元/斤。 高价有机蔬菜种植容易,但后期销售是个难题。高效获取和引导有机蔬菜会员需要很强的运营能力,同样是有机蔬菜项目,有运营人才的公司和缺乏运营人才的公司,其销售结果差别非常大。如何快速找到这些人才,是困扰投资人农产品种植升级之后的难题。 借助“大白菜+”平台:找机会、找资金、找人才 “大白菜+”依托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61),在农业政策方面更加敏锐,可以为用户持续提供最新最前沿的政策分析,帮助批发商解读政策红利,把握前沿机会。 “大白菜+” 农批人圈子:开放4万信用认证批发商关系链,打造国内首个农产品电商社交平台,可以帮批发商广交朋友。 
有位批发商用户计划2017年进入种植产业。之前,他对于种植品种有些纠结,也缺乏后期种植管理经验,后来,他持续三个月,每天关注“大白菜+”行情趋势,最终确定了种植一个新的有优势的品种。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在农批人圈子找到一位非常懂行的人。2017年,他们将一起合作进入上游种植产业,成为批发商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案例。 “大白菜+”供应链金融:依托实体市场和电商市场数据,建立批发商征信风控体系,引入海吉星金融及优质金融机构,为批发商提供信用融资,2017年,可以助力批发商获得更多的资金,进入上游种植行业。 
下载“大白菜+”APP,响应国家号召,分享政策红利,助力2017年农业供给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