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样是养猪 他纯收入80万 新站镇龙里村的王永梅从小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人的负担,她就在新站街上租了一个门面做小生意。说起自己的经历,王永梅心酸地说,原来生意还好做些,前些年生意下滑,每天辛苦且收入低。有一次在听人闲聊说现在政府对发展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大、政策好,如果搞畜牧养殖,还有专人驻场指导。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王永梅就想,与其辛苦起早贪黑做生意,还不如租块场地养猪。与家人商量后,王永梅心一横,拿着几年做生意的积蓄,决定靠养猪来摆脱困境。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78.shtml 2、养牛不愁卖 养鳖发了财 转机出现在2015年,安庆市财政局成为该村定点帮扶单位后,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对当地气候、土壤环境考察,针对当地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好的特点,提出可以推广“稻鳖共生”新技术,可以实现亩产增收万元以上。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77.shtml 3、蒜商“经纪人”:火了市场 富了农民 任有春所在的两河镇是远近闻名的大蒜种植地,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大蒜。但时间倒退20年,这里只有零星的大蒜种植,而且蒜农既要忙活着种蒜,还要犯愁怎么卖出去。 “蒜苗都开始抽薹了,还是无人来买,心里那个急啊。”当时还是蒜农的任有春和两河镇其他蒜农一道,自发地从田间地头走出来,成为大蒜商贩,四处打听市场和行情,将自家和本村的蒜苗收集起来,再一起卖出去。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79.shtml 4、再见,玉米 你好,蔬菜 “大哥,你从哪儿过来的?”趁着买菜间隙,我与他攀谈起来。 “我家住双城西官镇育仁村安立屯,我叫马海涛,你叫我海涛就行。”一看海涛,就知道他是多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话也透着一股朴实劲儿。 交谈中得知,去年11月,海涛从当地的蔬菜种植合作社购买了一栋大棚,经营着15亩地的油菜和茼蒿。由合作社负责提供农资和寻找销路,海涛只需要负责种植和采摘。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75.shtml 5、年后养鸡 如何赚钱 不论你是大厂还是小厂,控制住成本就是抓住救命的缆绳,根据目前行情,如果成本控制不到2.8元以下,绝对抗不到明年的今天。 那些小户和龙头,要么互为依存,要么改变模式,要么死亡。因为那种模式下,成本怎么算都是下不来的。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74.shtml 6、新疆大学生村官助力花农脱贫 眼下,尽管是隆冬时节,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萨地克于孜乡下萨地克于孜村村民包发发家的廊道里却是春意盎然。这里种植的萝卜莲、喇叭花、鸡冠花、金钱树等花卉的枝叶开始泛绿,且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花朵,让人煞是欢喜。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85.shtml 7、90后小伙种地瓜 走出“品牌惠农”路 儋州市海头镇红坎村种植地瓜的历史由来已久,因为曾经生活贫困,许多村民只能靠地瓜来填饱肚子,如今生活富足,也就致使村里种植地瓜的土地开始闲置。但是就在这两三年里,有位90后小伙在这里种植地瓜,不仅种的不错,而且还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了这个行列,看样子种这个地瓜能赚钱,赶紧去了解一下吧。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84.shtml 8、改种山药鼓腰包 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爆竹声中,河南省温县的长途汽车站开始热闹起来,节后返程的游子,心里装着亲人的温暖祝福,手里往往少不了铁棍山药。“我今年捎了6盒回去,除了自己吃,也送给在武汉的朋友们尝尝。”在武汉工作了十多年的张勇,每年春节返程都要带些山药。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83.shtml 9、当微商卖草莓日收入超千元 “现在俺们全家都是微商,家里的草莓基本都是通过微信销售的,不用去市场,一天的收入超过1000元。”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草莓种植户陈雷一家人整个春节都在忙碌,通过微信销售,他家的草莓卖“火”了。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82.shtml 10、冬春养猪要防低温高湿 冬春季猪舍低温高湿是养猪的大忌,是冬春季生猪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因此,寒冷潮湿季节,应加强饲养管理,要在切实做好防冻保暖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猪舍湿度。 【详情】:http://www.ntv.cn/a/20170209/30747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