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万建民 新种子法实施一年来,种业科研体制实现了重大转变。组建的集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共同参与的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联合体,以四大作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重大品种需求。目前,玉米以机收籽粒品种为突破口,大豆以高蛋白食用品种为重点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品种管理上,拓宽了试验渠道。 新种子法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迫切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高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种子法从源头上增强了种业供给体系对农业发展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不断涌现,国产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下一步,为贯彻落实好种子法,需要进一步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政策扶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任务。一是加快“政府、科研、企业”联合推动机制。建立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整合现有种业科技资源,优化研发、转化、产业化的资源配置,加强种业科研力量合理分工,统筹推进种业科企合作发展,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种业发展模式;二是重视基础性种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对种业科技中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主体作用,加大资助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重要基因发掘与高效利用、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种子制种与加工技术创新、种子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等,着力夯实种业科技创新基础;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种业体制改革,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突出良种培育这一核心任务,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品种创新力和供种保障力;四是抓好备案审批管理。强化品种试验过程监管,做好绿色通道、联合体试验等管理,加快建立同一生态区品种试验数据共享互认机制,及时开展引种备案;依法依规开展品种登记工作;探索实行生产经营“黑白名单”制度;五是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加大培训力度,确保管理机构精通新法、企业熟悉新法,经销户和农户了解新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