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了城,在城里有了稳定收入和住所,也无意回村种地,是否可以选择永久退出自己的承包地?目前,在有关部门的授权下,全国多地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 成功退地案例 
重庆梁平县川西村54岁的吴建平,长期在外面做家具销售生意,他在镇上买了300平方米的门面房,家里已经有12年不种地了。村里实行承包地退出试点后,他第一个赶回来申请退地。 按规定,符合条件的土地,每退出一亩可获得一次性补偿1万4千元,退出的土地由村组集中管理利用。经过试点,截至去年底,梁平县有101户农民自愿退出近300亩土地,实现设施果蔬、高档冷水鱼、莲藕等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情结如何解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农民有土地情结。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80%以上愿意进城定居的农民工希望保留承包地。即使自己不再种地,农民大多也会选择把土地流转出去,享受租金收入,选择退出土地承包权的人只是少数。 尽管物权法和中央政策都赋予了农民承包经营权退出的权利。但我国农村千差万别,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各不相同,承包经营权退出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现实约束。 退地几大难 
现在退地政策主要面临退出地块小而散、管理利用难,退地补偿周转金额度大、资金筹措难,退地农民后续保障难等问题。 试点地区瞄准退地门槛、退地资金保障和灵活的退地模式三大问题,力求帮农民算好进城账、离农账、后路账三笔账。 致富点评 
随着城镇化向前推进,符合退地条件的群体会越来越多,但不代表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都会选择退出,最终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数量会与退出补偿的多少和城镇就业情况直接相关。 试点地区从不同层面开展了探索,形成了退地与生态移民结合的宁夏平罗模式,“多方联动、退用结合”的重庆梁平模式,与产权制度改革相协调的浙江宁波模式。 承包经营权是农民最重要的土地财产权益,是农民的“命根子”,退地首先要农民自愿。顺应农民意愿,不少地方还把土地承包权退出分为永久退出和长期退出两种方式。 退地农民虽然能获得一定的退出补偿,但仍面临失业、社会保障、制度法律等风险,如何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风险控制机制,防范农民的退地风险,是个重要问题。 实习编辑:于明月 编辑:远菁 责任编辑:张磊 找到我们: 微博、微信名都叫《致富帮》 《致富青年帮》广播节目收听: 中波收听:AM720(华北、华东部分地区) 网上收听:央广网(www.cnr.cn或country.cnr.cn) 致富帮,助您 打开财富之门,点亮人生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