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圈改革预测系列之户籍改革篇。  一、户籍太累了,让它歇歇吧!1958年发布“户口登记条例”以来,户籍制度就再也没有动过。(这期间国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制度只一日,世间已千年啊)
户籍本意仅仅是登记制度,只承载七项登记功能(常驻、暂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更),按照条例,户籍就是一张纸,能说明你是谁(身份证明)、方便人口统计(做政策决策使用)就行了。
但是户籍却“偶然”的承载了人口管理的“额外”功能。比如控制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城市两套截然不同的保障体系和法律),再比如福利分配功能,城市人口是商品粮,可以享受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特权。而这些功能,本不该跟户籍挂钩。 托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在市场经济实行了30多年后,显然已经“包袱累累,超负荷负重前行”(弊大于利)。  二、户籍改革可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那么简单!关于改还是不改的问题,社会上已达成共识。户籍改革要改,必须改,不改不行!
问题是,谁来改?怎么改?改哪些?按什么节奏? (1)户籍这一发牵动了全身! 户籍改革一推动,别的就不得不变。 财税制度要变,分税制后,地方财政缺口巨大(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幅度大约30%,中央的专业支付一个重要指标是参照户籍人口),社保制度也要变,社保要不要转移。类似的还有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不仅仅如此,农村的宅基地改革,土地确权、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三权分置,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也和户籍改革紧密相关(不给农民财产权,农民何以有进城资本?)。 
(2)更重要的是,钱,钱,钱 城乡之间的公共福利水平差异巨大,改是需要钱的。根据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到2020年前和2030年前,中国需要市民化的农业转移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3.0亿和3.9亿。每个农民市民化需要多大成本,农地圈还没有看到准确的估算(很多目前都是拍脑袋拍出来的,比如人均10万)。 地方政府其实挺穷的,所以很多地方财政都被成为吃饭财政,显然不能承担这么大的压力(虽然三、四、五、六县城市也没什么福利)。 农地圈看来,目前户籍改革中央有压力,地方政府没这个能力,但老百姓有预期啊。 最后无外乎建立多方共担的成本分摊机制(政府、企业、社会、农民多方共担)。 
(3)农村户籍的确全国全部取消了,名义上的。 目前全国所有省市均已取消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差别。但是城乡的福利差依然存在,新落户入城的农民工并没有享受到与原有市民同等的福利,还有社保、住房、个税等等卡着。好尴尬有木有! 三、将来会怎么改?胡说八道一下!
(1)各方如何解户改僵局? 农地圈看来,户改的牛鼻子还是在中央。在国家层面估计需要统筹考虑 
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和个人分担比例及方式,理顺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关系。 按照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原则,明确中央、省、市、县乡在户籍改革成本上的支出责任 对于事关公民素质的基本公共服务,要逐渐上移事权,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应与常住人口规模相匹配。 调整现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结构,将其主要用于解决转移人口城镇化问题。
(2)户籍改革路径预测 
目标: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基于纳税身份认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原则:大中小城市区别对待,超大城市要严控,小城市完全放开,中等城市有条件 思路: 逐步剥离附加在城市户口上的福利,由居住证逐渐过渡承载社会福利,实现户口和城市福利的缓慢剥离 。 逐步扩大户口自由迁移的范围,省内自由迁移,国内自由迁移,然后取消户籍制度。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在这个户籍改革过程中,作为个体,如何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呢?
关注农地圈微信公号:农地圈,将会有更加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