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其对肉制品的需求量进一步上升,尽管猪肉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很多人看到其中的商机从此走上养猪的不归路。那么这么多人都在养猪,究竟怎么管理养猪才能进一步走向成功呢?有一些养猪户从中总结了一些经验。 
众所周知,影响养猪效益的因素有很多:管理、市场、品种、营养、防疫等,其中管理应在第一位;在猪病防制上,管理也是在第一位!科学养猪技术,以种、料、养、管、防为五要素。而现代养猪的特点就是管理正规化,生产程序化,办公电脑化。 1、品种选择和杂交模式:杜长大、杜大长、PIC配套系、迪卡配套系等;瘦肉型国外良种如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皮特兰、汉普夏等具有体躯长大、生长快速、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等优点,最好选用三、四、五元杂交,发挥遗传优势及杂交优势。 2、在所有被采用的管理技术中,排在第一位的可增加利润的策略是早期断奶和全进全出制相结合的方法。 3、全进全出的含义: 以周为生产节律(1-3万头场以周为生产节律)安排生产;把同类猪群按生产节律分成批次从各个相互独立的单元一次性地转入转出;冲洗、消毒、空栏时间1周左右。 4、生产技术重要参数指标: 平均每头母猪年生产2.2窝,提供20.0头以上肉猪, 肉猪达90—100公斤体重的日龄为160天左右(23周), 配种分娩率85%,胎均活产仔数10头, 全期成活率90%以上。 5、以实际存栏成年(基础)母猪数多少来区别猪场规模的大小较为确切;如果准确计算一个猪场的存栏成年母猪数,则应按饲养日计算;考评一个猪场的生产指标如年产胎数、胎均产仔数等,都应在按饲养日计算的平均存栏成年母猪数的基础上进行。 6、猪场存栏猪结构:国内先进的万头规模猪场基础母猪应少于500头,平时总存栏5000头左右(其中基础母猪为470-500头)。合理的母猪胎龄结构是保证较高生产水平、正常生产的前提。母猪使用年限3年,年淘汰更新率30%左右。控制合理的存栏猪结构,是控制生产的最有效方法。 7、新场与老场的后备猪计划:新场分批引进后备猪,月龄结构要适合配种计划要求,一般所有后备猪初配完成需要4.5-5个月时间,即20周(20周后有断奶猪参加配种)。如万头场每周配24-25头,共需合格后备猪约500头,购入后备猪约需550头(配前淘汰率10%)。 8、满负荷均衡生产: 以周为单位安排生产、调控生产,保证均衡满负荷生产。其中满负荷均衡配种是关键。 老场的成年猪淘汰计划与后备猪的补充计划要有年、月、周均衡计划,成年母猪年淘汰率30%,万头场每年约需补充150-180头后备母猪。一个万头场生产线员工一般应为16人,全场员工20人左右。 9、新场每周一次,老场每月一次生产例会及员工培训比较合适;员工培训对提高员工素质及生产效益至关重要。正规化管理的猪场都有固定的每周生产流程,每天甚至于每时做啥工作都是有规律的。用各项制度、操作规程指挥生产。猪场的报表体系要科学、实用、精简、准确、准时,统计报表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生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饲料是养猪的基础,饲料成本占养猪成本的70%-80%。饲料中主要含五大营养要素,只有科学配方组成的配合饲料,才能使猪只正常发育、生长迅速。优质饲料才能使优良品种的猪生产性能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大型的养猪场对于市场上的饲料并不能满足所以自己配置饲料,但是在整个配置过程中的成本让很多养殖场望而生畏,其实现在只要使用节能王粉碎机粉碎一吨物料仅需2度电,一年下来节约生产成本也不在小数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