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下午,李曼中国养猪大会,第三分会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准时开讲,本次会议邀请中国华中农业大学钱平教授,新希望六和秦立廷博士以我国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治以及猪伪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向与会者进行详细介绍。 
(主持:中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仇华吉) 1伪狂犬病及其综合防治 
(中国华中农业大学钱平教授) 1病原学 1)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以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特征的急性热性传染病。 2)PRV为线性双股DNA分子,分子量为,137-145kb之间。G+C含量超过72%,PRV基因组由独特长段,独特短段及位于US两侧的末端重复序列和内部重复序列构成,目前有8株伪狂犬病毒和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3)伪狂犬病毒的嗜神经性:能够快速地从黏膜上皮转移到外周神经,并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潜伏感染。 4)伪狂犬病毒能够从潜伏感染的神经元中反复再激活间歇性向外排毒。 2伪狂犬病毒的免疫学特点 1)猪可于感染后6-10天产生IgM,随即产生IgA,IgG1,IgG2,其中特异性IgM和IgA,并可持续到三个月,说明在PRV的免疫中具有黏膜免疫应答。 2)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免疫猪,都可诱发产生抗体,其中IgG1和IgG2能中和病毒,在保护力中发挥一定作用,但是抗体滴度与临床保护力之间的相关性是不完全的,不能完全保护动物。 3)PRV自身诱导的体液抗体水平较低,细胞免疫在prv的免疫上占主导地位。 3当前伪狂犬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1)2011-2015年,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检测到伪狂犬野毒的感染流行。 2)部分猪场猪群阳性率达到70%,妊娠母猪35%出现流产。 3)24.5%免疫Bartha-k61疫苗的猪场,发生伪狂犬病,所造成的损失持续上升。 4伪狂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1)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以产死胎为主。 2)新生仔猪大量死亡,3-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3)断奶仔猪发病率10%-30%,呈现顽固性腹泻和零星的神经症状。 4)育肥猪gE-Elisa阳性转率高,出现高热,呼吸系统症状。 5)种猪不育,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不发情,反情,屡配不孕,公猪睾丸炎丧失种用能力。 5当前猪伪狂犬病的突出临床症状 种猪繁殖障碍;妊娠前期母猪流产;妊娠后期母猪产死胎;新生仔猪口吐白沫,四肢划水;新生仔猪神经症状,死亡率高;3-15日龄仔猪整窝神经症状;保育猪呼吸系统症状;保育猪顽固性腹泻,神经症状;预肥猪呼吸道症状,部分猪群15日龄育肥猪gB阳转率低,gE阳转率高;猪场莫名狗,猫死亡。 6 2012-2014年,猪伪狂犬病临床野毒的分离 1)将临床典型的脑组织病料接种,BHK细胞成功转制致病细胞病变。 2)将分离的为狂犬病毒经过TK,gE基因的鉴别PCR,证明从脑中分离新流行的野毒。 3)新分离的Xinxiang株与MinA株和Bartha株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0.6%和90.4%。 4)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分离株与国外分离测序株不在同一个进化树分支。 7当前临床防控猪伪狂犬病面临的问题 1)野毒感染猪广泛存在。 2)商品猪群未免疫或免疫不足,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大量增殖,使种猪,仔猪等易感猪感染。 3)因其他疾病的流行,猪场采用,腹泻病料反饲促进了病毒的水平传播。 4)传播途径多:接触传播,粪尿传播,空气传播,胎盘传播,精液传播,媒介传播。 5)筛选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8伪狂犬病变异株弱毒疫苗的研制 1)基因缺失毒株rSMΔgl/gEΔTK的筛选和弱毒疫苗株的构建已经完成。 2)对各阶段的猪100%安全,rSMΔgl/gEΔTK的水平传播能力有限。 3)rSMΔgl/gEΔTK疫苗的保护力显著高于现在的商品疫苗。 4)rSMΔgl/gEΔTK弱毒疫苗通过滴鼻和肌注,分别接种0日龄仔猪,计量1.0×108.0TCID50,接种后没有观察到任何临床症状,哨兵猪的抗体gB保持阴性说明该毒株对仔猪安全,无副作用且水平传播能力有限。 9结论 1)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毒致病力显著提高。 2)我们使用当前流行的PRV毒株SMX2010开发的弱毒疫苗rSMΔgl/gEΔTK效果显著优于现在的疫苗。 3)中和抗体和免疫保护力有一定关联,但是仅仅用抗体,不能全面评价疫苗的效果。弱毒疫苗能够产生细胞免疫,保护效果更好。 4)弱毒疫苗产生的抗体虽然低于灭活疫苗,但是保护效果好。 5)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组合能够产生互补优势,效果最优。 10当前中国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治思路 思路一:用安全性高的基因缺失疫苗(推荐HB-98株)进行基础免疫。 思路二:结合灭活疫苗进行强化免疫,防控新流行的猪伪狂犬病。 思路三:净化种猪群,每年,公猪和后备猪,应为全阴性,猪只感染病毒将终身带毒成为该病传染源。 (专家建议,停止购买地塞米松,因为地塞米松可诱发潜在猪伪狂犬病毒,使之激活从而感染。) 2及时精准的实验室诊断检测助力大型母猪场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 
(新希望六和秦立廷博士)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一种以神经症状、奇痒、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不同年龄段的猪都可以感染,主要引起仔猪神经症状、死亡,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育肥及成年猪呼吸道症状。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约200-250nm。从内到外有线性双链DNA基因组、核衣壳、内膜和囊膜组成。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囊膜上有11个病毒糖蛋白。病毒持续存在,终身潜伏。 1伪狂犬病毒的特性 1)病毒持续存在,终身潜伏。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病毒基因组可以持续的存在,在应激等作用下,病毒可以活化,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进行传播或者致病。 2)猪是自然宿主,可以感染除了高等灵长类动物之外所有的哺乳动物,但是只有在猪体内可以进行有效的感染。 3)传播途径主要是猪与猪的直接接触,或者接触PRV污染的物品,如饲料、水、动物尸体,也可以垂直传播和精液传播。 4)鼻腔黏膜和口腔是主要的入侵部位。 2伪狂犬病毒流行情况 目前,主要流行于欧洲东部和东南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欧洲大部分国家,如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匈牙利、英国等,以及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已在饲养环境的猪群中消灭了伪狂犬病。野猪种群广泛带毒。 3伪狂病的危害 猪是PRV唯一的自然宿主,猪的年龄和免疫状态以及感染途径和毒株的毒力决定其发病率、死亡率和临床症状。与其他病毒性(如PRRSV、PCV2、SIV)混合感染的情况下,断奶后仔猪可形成严重的增生性坏死性肺炎。 4伪狂病的危害与损失 伪狂犬阳性场与阴性场免疫程序差别。以2000头规模的猪场为例:疫苗费用:母猪为2000×2=0.4万元,仔猪为(11.5×2000×2.3)×2=10.58万元,阴性场需多投入10.98万元; 生产损失:按照增加2%的流产率,PSY=24计算,每年减少断奶猪 2000×24×2%=960头,每头盈利500,减少盈利48万元。 5防控措施—净化 严重危害养猪业,病毒持续存在,终身潜伏。潜伏期的PRV具有潜在的活化和排出感染性病毒的危险,潜在带毒的动物是疾病控制的主要威胁。成功的净化经验,欧洲大部分国家,如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匈牙利、英国等,以及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已在饲养环境的猪群中消灭了伪狂犬病,净化是伪狂犬防控最有效的措施。 PRV净化工作的基础条件,核心技术:gE基因缺失疫苗,鉴别诊断ELISA方法。 6成功案例 美国伪狂犬病根除计划,第一阶段,1989-1998年,建立、实施根除伪狂犬病项目;第二阶段,1999-2001年,加速根除伪狂犬病项目。 荷兰伪狂犬病根除计划,第一阶段、猪场净化措施,增强免疫;第二阶段、区域免疫、净化,严格限制猪只流动;第三阶段、全国性净化措施;第四阶段、控制阶段、强制免疫;第五阶段、强制淘汰,所有被感染的繁殖母猪一经检出即予淘汰;第六阶段、监测阶段,即无伪狂犬病阶段,将停止免疫程序。 国内某公司。前提:使用gE缺失疫苗,猪群伪狂犬阳性率调查: 1)阳性率大于10%的猪场,采取不断引入阴性后备群,逐步淘汰阳性群的方法。 2)阳性率小于10%的猪场,检测野毒抗体,找出阳性猪只进行隔离或淘汰。 7中国伪狂犬控制情况 2010年以前,20世纪70年代从匈牙利引进的伪狂犬疫苗Bartha-k61株,90年代以来国内规模化猪场普遍使用该基因缺失疫苗,使猪伪狂犬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011年至今,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爆发,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初生乳猪死亡,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8疫苗情况分析 检测13种伪狂犬疫苗,病毒含量均符合兽药典标准,2种疫苗不符合厂家标准。12种疫苗为Bartha-K61毒株。3种疫苗病毒含量较高,TCIDL50在106.0-106.33;8种略低,TCIDL50在105.33-105.76;1种最低,TCIDL50为104.66。 9 PRV控制的具体措施 高级别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三点式生产模式调整为两点式,阴性后备猪的引入与监控,免疫程序优化与免疫效果评估,及时精准的实验室检测。 9.1高级别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红橙黄绿区划分/各级关口生物安全控制策略的实施;猪场洗车系统的建立完善:自建车辆清洗、干燥、消毒配套设施;后备猪隔离驯化时间的调整,2个月调整至4个月;严格的消毒与灭鼠。 9.2三点式生产模式调整为二点式 断奶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 断奶仔猪→育肥猪 9.3免疫程序优化与免疫效果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