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林远康 过去十年,中国养猪业经历巨变,养殖模式、从业人员结构、竞争格局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养猪业如何走到这一步,未来十年养猪业的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叩问着每一个仍在养殖一线的人们。 在成都天邦特约2016年第八届农财宝典猪业论坛上,温氏股份副总裁兼养猪事业部副总裁陈峰分享了关于《中国养猪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演讲,引发行业思考。 陈峰介绍,2015年全球猪肉总产量为1.12亿吨,其中中国的猪肉产量约为5487万吨,占比49.2%。而且在中国的肉食结构中,猪肉占60%以上,因此养猪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产业。10年来我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迅速,以年出栏500头商品猪以上的规模为例,从2007年的22%的比例上升到2015年的44%,翻了一番。 但在生产水平方面,中国养猪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010年欧盟出栏1000头以上商品猪的猪场出栏量占73%,2012年美国出栏1000头以上的猪场占94%,中国在规模化方面跟畜牧业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 在具体的生产指标上,中国母猪每头年造肉量为1322公斤,几乎是荷兰的一半,育肥期日增重为679g/天,也居于国际的落后位置。与此同时,土地、环保、原料、人力、疫病等也日益给中国养猪业施压。从人均饲养效率来看,国内人均饲养母猪量(肉猪量)几乎是欧美国家的30%,在国际竞争上处于劣势。 对于中国猪业的未来,陈峰认为总产量增速将放缓,由之前的年均增长速度8%-15%降至目前的3%,消费需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即消费者将期待吃到更好的肉而不是更多的肉。此外,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向城镇化人口转移,预计2020年 比“十二五”末增加250万吨猪肉消费,期间年增长消费量2%左右。 
养殖结构方面,走专业化、精细化路线的家庭农场和一体化集团企业将成为行业主流。2015年约3200万生猪出自一体化企业,占比4%-5%。除了养殖企业的扩展,饲料、动保、屠宰企业也正把产业链延伸到养殖领域。根据目前一体化企业的养猪板块部署显示,未来5-10年内,来自此类企业的生猪供应量将超过1亿头,届时将超过中国全年生猪供应量(按7亿头算)的14%。 
养猪业进入竞争时代,“产业链发展”将是很多企业需要深思的问题。从《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来看,华南、东南的养猪业将处于约束发展区,而东北、西南将是重点被开发的养殖潜力增长区。 陈峰认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技术渗入一线,养猪业的效率将大幅提升。环境友好、低抗养殖也将成为行业热点,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 
农财宝典猪业论坛(原凤凰山论坛)已经举办八届,跨越十年。本届论坛由成都天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特约,江苏奥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金农威饲料有限公司、广东领鲜集团、辽宁威兰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傲农集团等协办。 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新牧网原创稿件文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建立映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编辑部电话020-83003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