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都赚钱,秸秆变为宝;圈舍牛儿肥,村民荷包鼓。”这样的事,如今在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新驰村成为了现实。
白石岩乡新驰村属典型的偏远山村,全村360户1560人,90%村民是苗族,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贫困人口403人。为脱贫摘帽,新驰村民经过摸索和实践,发现养牛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好路子,成立了吸纳所有农户参加的养牛专业合作社。如今,这条路子越走越宽。 抱团谋发展 扶持受限 新驰村山清水秀,青草多,秸秆多,草资源丰富,发展养牛有很多利好条件。 “新驰村历来有家家户户养牛的习惯,但养牛目的是为了耕地,一般家庭都只养一头牛,养两头牛的都很少。”新驰村村支书王群光说,2012年,全村养牛数量在15头以上的农户达10户,为了抱团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新驰村成立了养牛协会。 “养牛协会成立后,村民们见村里的养牛大户赚了钱,不少村民也跟着批量养牛。”据介绍,2015年,养牛最多的人家超过40头。养牛利润高,成本也高,但要让贫困村民都加入到养殖行业中,助力脱贫攻坚,需要得到政府部门扶持。 然而,养牛协会只起宣传、抱团发展作用。按照国家相关扶贫政策,以养牛协会形式发展养牛业,政策扶持受限。要想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扶持,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是大势所趋。 合作社模式引领 渐入佳境 “把养牛产业作为新驰村脱贫攻坚支柱产业,白石岩乡历来都非常重视。”白石岩乡乡长粟莉介绍,该乡党委、政府多次到新驰村实地调研考察后,认为新驰村适合发展养牛。在与县政协、县科协、县畜牧局、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联系商讨后,白石岩乡决定在新驰村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以争取项目扶持资金。今年6月,新驰村养牛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新驰村养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涛说,专业合作社让新驰村养牛产业在管理上更规范,合作社有专人负责养牛防疫工作,形成了农户散养,合作社统一销售为主的“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按照相关扶持政策,养牛户饲养的牛每产下一头牛犊,可得到1000元扶持资金。并可通过品种改良(用个大肉多的外地良种牛与本地牛配种),提高养牛利润;贫困农户还可以合作社成员形式享受贴息贷款,大规模养牛,对贫困户而言,已不成问题。 “本地牛每头大约600斤,改良后每头牛能达到1000斤以上。”朱涛说,品种改良方面,合作社引进良种公牛,方便喂养本地牛的农户进行品种改良,合作社每给养牛户配种一头牛犊,待牛出栏后提取少许利润,便于养牛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新驰村养牛专业合作社共吸纳农户96户,养牛数量达到296头,计划在3年内把全村一半以上农户吸纳到养牛专业合作社中。 牛壮田肥助脱贫 后事可期 记者走进新驰村发现,村里秸秆都堆放得很整齐,通村公路两边还种植了不少黄菊草。 “新驰村已有村民通过种草赚钱!”在该村,有的村民种植了不少黄菊草,将黄菊草以每斤1毛钱的价格卖给养牛大户。 “以前,村里没有发展养牛业的时候,每到秋收季节,不少农户就将田里秸秆烧掉,搞得村子里乌烟瘴气的。”朱涛说,现在发展养牛业,村里的秸秆留来喂牛都不够,焚烧秸秆的现象已没有了。“即便有的农户没有养牛,也可用秸秆和养牛户换牛粪,牛粪是上好肥料,种植出来的庄稼不仅产量高,种植出来的粮食还是绿色食品呢!” 该村养牛大户杨乾虎说,他喂养20头牛,每天需消耗1000多斤草料;为给牛准备充足的过冬草料,他到附近板香村、白石岩村一带以300元(每车约3吨重)每车的价格收购秸秆。 粟莉说,新驰村养牛业发展起来后,焚烧秸秆的乱象没有了,秸秆肥了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价值,还肥了地,实现庄稼增产的连锁效应。新驰村大兴养牛业,将为新驰村的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安顺日报 姚福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