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冈县芦河镇民权村党总支书记陶福山 陶福山,在青冈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党总支书记,但在芦河镇民权村百姓眼里他却是带领村集体与村民奔“双富”的好书记。因为,在他2011年10月任芦河镇民权村党总支部书记以来,将一个“空壳村”发展到2015年成为村集体年收入80.5万元、村集体积累234万元的富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360元,达到全国贫困县青冈县的中上游水平。 “陶福山,为老百姓‘淘福’的人,百姓心中的‘山’”。这是当地百姓的一句口头禅。 民权村多盐碱地,有2万亩碱沟子草原、1.5万亩耕地,以种植玉米为主,有“碱沟子不打粮、十年种粮一半荒”之称。这在别人眼里是一种劣势。但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的陶福山却独具慧眼,把资源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深知养牛在这里历史悠久,而且农民经验丰富。2015年,陶福山牵头成立了牧兴黄牛养殖合作社,并争取上级支持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牧兴养殖小区”,鼓励农民规模养牛。养殖小区同时还是村里精准扶贫项目,村里聘专人打扫卫生、放牧、防疫和管理等,并让贫困户的牛免费入住、免费服务。目前,入社农户76户、228人(其中贫困户25户77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养殖小区规划建设面积25410平方米,建设黄牛圈舍6栋,可养殖黄牛600头以上,村集体年可实现效益220万元,每户可增收9000元左右,引带农户51人。配套建设1兆瓦光伏项目,总投资900万元,年可实现效益110万元,村集体可实现收入110万元。养殖小区肉牛存栏已达到310头,加之村里散养的牛,全村养牛总量超过600头,已成为全省有名的养牛专业村。 村民王立才一家属于因病、因学致贫类型的贫困户。过去一家五口靠种地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衣食无忧,算得上村子里的中等户。2013年, 43岁的妻子患上了肾神经萎缩,78岁的老父亲又患上了股骨头坏死,2014年,二女儿考上了大学,一年3万多元的费用,最多时外债达10多万元。看到王立才一家的困境,2014年底,陶福山经与村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决定从村里机动地承包费里拿出3万元无息借给他,帮他买了两头成年母牛和两头小牛犊,王立才从此走上了养牛脱贫路。 合作社也为本村剩余劳动力解脱了土地束缚,陶福山依托本村外出成功人士开办的振富集团和海龙公司,安排本村村民到企业务工400余人,人均收入4万余元。 陶福山还是一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人。2015年共打机井11眼,修建田间泥水路20多公里,切实解决了全村村民春耕、秋收生产运输问题。今年,在保障玉米种植满足肉牛养殖的同时,再次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全村8户农民种植粘玉米500亩、万寿菊150亩。 靠发展特色养殖经济,陶福山在带领贫困户脱贫、与其他村民共奔小康路的同时,依然没有忘记带领乡亲奔“精神小康”之路。目前,全村硬化白色路面9.2公里,实现了村屯白色路面全覆盖。修建红砖排水沟1.5万延长米,建设围栏4200延长米,架设涵桥13座。在张木匠屯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1处,栽植绿榆、银中杨、樟子松近10万棵,安装路灯75盏。目前,全村新农合参合率达98%,新农保参保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住房砖瓦化率达85%。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 陶福山为村民所做的好事,百姓对他的褒奖就是“为老百姓‘淘福’的人”;而各级党委政府更没有忘记这位一心为老百姓办事的人。近年来,陶福山先后荣获全县“三创”活动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称号;而他所在的民权村更是“光环四射”,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三新”活动先进村、全省生态村、全县“三创”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示范村和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