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应菊在治理后的石漠化丘陵上放羊 砚山农民通过种植辣椒增收 满山的石头缝里只有稀疏的灌木和杂草能生长——石漠化对云南人来说并不陌生。可就是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却有人能在其间种树、种草、养山羊,让石漠化地区披上绿装的同时,自己也因此致富。这就发生在砚山县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三尖山村民小组的山坡上。 石漠化致石头缝里种庄稼 砚山是滇桂黔石漠化云南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12个县之一,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属于典型的岩溶丘陵地貌,石漠化土地面积88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3.1%。而维摩乡长岭街村委会就是石漠化严重的地方。 走进村里的田间地头会发现,为了生活,这里的村民把覆盖在地上的石块砸碎,开辟成耕地种农作物。很多农作物与其说是种在地里,不如说是种在石头缝里更为贴切。由于岩溶丘陵地貌并不保水,因此耕地里能够种植的也只是耐旱的玉米以及辣椒等少数农作物。长岭街村委会三尖山村民小组的聂应菊家,也曾长期种植玉米。为了摆脱贫困,她于2008年开始,试着在村里养殖山羊。而村里的其他村民依旧选择种地或外出务工谋生,由于农业长期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很多农民并不把致富的希望放在田间地头。在此后的时间里,聂应菊发现,养羊,吃草减去了饲料成本,每年的销售价格还高于其他肉类,因此,她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每年上万元的盈利基本依靠养殖山羊。但随着养殖的扩大,她发现在石漠化严重地区,仅仅依靠灌木树叶和野草,羊群吃不好也长不快。 让石漠化丘陵披绿装 2015年云南省林业厅挂钩帮扶砚山县维摩乡,林业厅驻砚山县扶贫工作总队队长向如武说:“有了产业支撑,山区农民才能真正脱贫。”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林业厅将全面支持砚山县结合林业项目发展100万亩特色产业。其中以核桃、花椒、蒜头果为主的经济林果50万亩,以杉木、观赏苗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20万亩,以森林抚育及林下经济为主的林产业30万亩。因此,长岭街村委会的村民在扶贫干部的带动下,在原先种植玉米的石漠化土地上,种上了核桃等经济林木,并在林下套种其他经济作物。聂应菊家更是在此之前就种植了核桃,经过扶贫工作队员的建议,她家改进了核桃的嫁接、种植技术,并在核桃林下套种了专供羊吃的草,通过林草复合种植发展养殖业。此后她们家不再带着羊漫山遍野地跑,而是把羊赶进100多亩核桃林里去吃林下的羊草。去年底,她家以每公斤18元的价格出售了30多只山羊,盈利6万多元。加之收获的2000多公斤核桃,她家去年的总收入已达10万元。为了带动其他村民致富,去年,由她牵头成立的应菊山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有社员102户,养殖山羊3100多只,养殖黄牛300多头。社员中还有低保户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 多渠道帮助农村精准脱贫 云南省林业厅挂包挂联维摩乡的3个贫困行政村长岭街村、倮可者村、倮可腻村都列入了2016年脱贫行列,脱贫摘帽的任务迫在眉睫,为此林业厅一方面加大了林果、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发展模式推广;一方面加大了护林员队伍配备建设力度。从2015年开始在砚山县内重点生态项目区,每3500亩林地配备一名护林员,超过70%的人员从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和贫困人口中聘用,每月800元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如何更精准地扶贫脱贫?林业厅驻砚山县工作队采取了四招:“一户一档”,精准管理;“挂图作战”,精准发力;细化任务,精准分类;注重收集、精准管理。 为了加快脱贫步伐,林业厅扶贫工作队员和当地干部也加紧引入农业企业,实现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解决农产品销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在扶持教育方面,林业厅将每年安排30名维摩乡符合要求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就读云南省林业高级技工学校,今年已安排13名。此外,他们还大力开展实用特色技能培训,组建起一支服务基层、较为固定的专业林业技术队伍,更好地服务广大林农。(春城晚报记者 程权/文 云南日报记者 徐雁/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