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羊能挣500元以上 养羊6年走向成功 6年的养羊路,他执着不悔;6年的创业梦,他矢志不移。他就是阿木尔林业局龙河森林资源管护区养羊专业户张兴海。 今年56岁的张兴海原是长山管护区的一名油锯手,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6年。2010年春天,他看准了山羊市场价格高、繁殖快的特点,决定从事山羊养殖,并投资2万元从当地购买了30多只山羊,走上了创业之路。 虽然龙河管护区为张兴海解决了山羊养殖场地,但因为他没有养殖经验,一年后,不但种群规模没有扩大,而且病死基础羊及羊羔30多只,损失了1.5万元。 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爬起来。不服输的张兴海开始向其他养殖户虚心学习养殖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防疫知识。有了技术知识,他可以自己给羊打防疫针、喂驱虫药,医治患病山羊,使山羊的成活率提高了85%~90%。 随着羊群规模的扩大,2014年,张兴海在原来房舍的后面,新建了100多平方米通风、采光较好的新圈舍,管护区还为他解决了铁皮瓦200多张。管护区的悉心帮扶,坚定了张兴海创业的决心,也坚定了他走规范化、科学化养殖道路的信心。他坚持绿色养殖,每天早晚放羊各两个小时,让羊在山林间自由地吃青草,提升了山羊肉的品质,降低了养殖成本。 张兴海算了一笔账,饲养一只羊需两年时间出栏,扣除饲料、防疫费用,一只羊的成本是270元左右。按当前全羊26元一公斤的市场价计算,一只羊能挣500元以上,一年出栏30多只,这样一年能赚1.5万元以上。 如今,张兴海家的山羊已经达到了近300只,成为养殖大户。走向成功的他,经常给一些新养羊户介绍“羊经”,帮助他们走上致富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管护区又有1户加入到了养殖行列。 土蜂养殖 实现脱贫梦 天空下起了小雨,泾源县六盘山镇杨庄村村民史提高忙着给满院子的蜂箱盖上塑料布,怕雨把蜂淋湿了。 好不容易忙完,雨却停了,太阳又从云层里钻了出来,像是给史提高开了个玩笑。 “雨把我淋湿了,也没见你这么积极地给我打伞。”老伴佯怒。 史提高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笑,凝神看着土蜂飞出飞进。 祖上三代养殖20多窝土蜂,到自己手上终于像模像样了,猛增到160窝,这让年过六旬的史提高颇为得意。 “今年收入10万元哩。”史提高掐指算着养蜂收入:“要是先辈们早知道活框养殖土蜂,规模怕是早就上去了。” 日子就像梦一样。年入10万元,这是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6年前,史提高还是个贫困户,生活困窘。 “老史,和尚铺村的老蔡,蜂养得比你好。”2010年仲秋时节,村民赵东升来割土蜂蜜,顺道给史提高递了个信。 史提高一听,连忙打听了详细地址,跑去参观。 原来,老蔡采用箱式活框饲养中蜂,改变了毁巢取蜜的原始饲养方式,不但能定期取蜜,提高产量,还能保护和壮大蜂群,饲养效益增长数倍。 史提高羡慕得不得了,回来就着手改革土蜂养殖方式,自己动手制作活框。 但他做出的活框太粗糙,土蜂们拒绝“搬家”,纷纷从“新家”出逃。 史提高没辙了,辗转打听到泾源县有个养蜂试验站,便上门求教。 “我给你6个活框蜂箱做实验,成功的话你明年再来找我拿蜂箱。”试验站的工作人员教给史提高活框养蜂的要点后,史提高乐颠颠地跑回家了。 和土蜂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史提高对它们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按照工作人员叮嘱的“诀窍”,把6窝土蜂移到新式蜂箱,进行活框养殖。 这次土蜂们不“逃跑”了,安心在新居住了下来,史提高又买来摇蜜机,定期取蜜,一箱蜂蜜产量翻了好几番,由于不再毁巢取蜜,蜂群数量不断增加,第二年,6箱土蜂规模扩大一倍。 “老爷子水平不错,蜂养得好!”当养蜂试验站的工作人员受邀来参观史提高活框养殖土蜂成效时,不由啧啧称奇,又给他赠送了20多个活框蜂箱。 史提高意气风发起来,一股脑把自家的土蜂全部改为活框养殖,土蜂蜜产量持续翻番。今年,他的土蜂数量达到160箱,成为泾源县数得着的养蜂大户。 “老办法毁巢取蜜后,还要熬制,分离蜂巢和蜂蜜,破坏了维生素和氨基酸,现在定期摇蜜,完全保留了土蜂蜜的营养成分。”史提高非常在行地向慕名前来购买蜂蜜的顾客推介着自家的产品,他的土蜂蜜每斤已卖到100元,还供不应求。 “老史大字不识几个,竟然懂维生素和氨基酸?”村民们开始对史提高另眼相看了。 对史提高“另眼相看”的还有泾源县政府,今年在杨庄村设立土蜂养殖扶贫试验点,筹资购进540箱土蜂,每箱补贴200元,由史提高担任致富带头人,扶持指导村民们养殖土蜂。 21户村民踊跃加入到土蜂养殖中来,他们也想仿效史提高,通过养蜂实现脱贫梦。 “老史,快去看看,我家的两窝蜂跑到朱子忠家去了。”昨天中午,还没放下饭碗,村民赵子琪和朱子忠就急匆匆地跑进来,向史提高求助…… 这里所产的甲鱼一出水就会被一抢而光 近日,走进平望镇万心村的吴江李毛根生态甲鱼养殖场,120多亩地,大大小小几个池塘排开,颇为壮观。这里所产的甲鱼,虽然从不对外“吆喝”,但一出水就会被一抢而光。 “这是仿野生养殖模式!”场主李毛根自豪地说。50多岁的李毛根养了7年甲鱼。“市场上的普通甲鱼,8个月就可以上市,但口感差。”老李说,“我不能走这条老路,至少养三年才上市。”如今,这里已经建成集甲鱼养殖、繁育、销售于一体的高效示范基地。 经过多年摸索实践,他总结出生态甲鱼养殖的四大关键:水质要好,周边环境要好;养殖周期长达3至5年;把好饵料关,投放新鲜小鱼,量不宜太多;成年甲鱼放养密度要低,每平方米水面养1只。 为保证甲鱼苗品质,他用甲鱼蛋自然孵化。走进甲鱼的产房,房内铺着厚厚一层沙土,一颗颗如汤圆般大小的甲鱼蛋,被整齐地排放在盘里,大小均匀,颜色嫩白。“种鳖要产蛋时,就会从水里爬进来,把蛋产在沙土里。”李毛根说,甲鱼蛋的孵化一般需要45天。 刚刚孵化出的小甲鱼,探头探脑的,它们摆动着稚嫩的臂膀,沿着孵化床一脚浅一脚深地爬行着。见两边有水渠,小甲鱼们迫不及待地像跳水选手那样勇敢地往下跳。“扑通”一声,进入水中,开始畅快地游行。 小甲鱼出壳后,放到池塘养殖。“由于生长速度不同,宜分池饲养。”李毛根介绍,刚孵出的小甲鱼放在稚鳖池适应一段时间再放到浅水池里养,过一年后就放到成鳖池。 喂甲鱼,不用饲料,而是喂鱼和螺蛳。同时,与鲢鱼混养,让花鲢、白鲢去吃甲鱼的排泄物,确保水塘内循环环境的原生态。李毛根介绍,甲鱼一般一年长1斤2两,只有4月到9月喂食,其余时间都在冬眠。甲鱼在冬眠期间不进食,体重会下降6两左右。“稀养、野养、慢长”,李毛根最大程度地模仿野生甲鱼生成环境、食物供给结构和生长周期。 岸边的坡地上,几只甲鱼在“晒太阳”,但一有脚步声临近,它们十分谨慎,会立即潜回水里。甲鱼如此谨慎,水深3米左右,怎么捉呢?老李也有绝活——打甲鱼。 几十米开外的水面上,突然冒出了一个小黑点,甲鱼!只见老李拎出他的甲鱼枪,密密麻麻的串钩伴随着呼呼的风声,准确地落在了甲鱼的前方,与此同时立即收线。中了!一只甲鱼被串钩牢牢地钩住。纺轮飞转,鱼线被快速地收回。不一会儿,一只六七斤重的甲鱼就被拖上岸了。 “今年,年销售额预计能达到100万元。”正因为生态养殖,李毛根养殖的甲鱼如同野生甲鱼一样,肉质硬,裙边黏,用清水煮也很香,十分畅销。(文章摘自:宁夏日报,大兴安岭日报,吴江日报,中国养殖网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