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只羊到一群羊——记织金县板桥乡中心村养羊大户刘跃元刘跃元是织金县板桥乡中心村竹林组一位朴实的农民。和许多庄户人一样,刘跃元勤劳善良,用双手耕耘着土地,也耕耘着生活。 但是刘跃元干了一件事,让他在整个中心村声名鹊起。那就是刘跃元颇具传奇色彩的养羊经历:从一只羊发展到一群羊。 前年初冬,一位亲戚送了刘跃元一只黑山羊。羊肉性温,入冬送活羊,心情甚厚。刘跃元架锅烧水,磨刀霍霍。牵过待宰的这只羊时,刘跃元放下屠刀,放弃了杀羊吃肉的念头——这是只母羊,已经怀孕,肚子圆圆滚滚,仿佛看见生命的悸动。刘跃元决定留下饲养。 对这只怀孕的母羊,刘跃元精心喂养。春暖花开时节,母羊成功分娩,产下两只羔羊。老天眷顾,新添的羔羊也是雌性,为羊群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羊性成熟,刘跃元赶着羊走了几里山路,找种公羊配种。这一次配种的经历,让刘跃元不得不筹集资金购进种公羊,有模有样的发展黑山羊养殖。 新生的羔羊进一步扩充了羊群的数量,发展到去年年底有40多只。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避免近亲交配而影响羊子质量,刘跃元更换了种公羊,且养且卖,去年一年,养羊纯收入2万余元。 许多人听过《牧羊曲》,都觉得放羊是一件惬意的事。但对刘跃元来说,养羊是一件极苦极枯燥的活儿。 没有多余的资金修圈舍,刘跃元就瞄准半山腰的一个洞。山洞狭长,阔处宽约5米,狭窄处也有2米,洞顶势若曲蛇,高低起伏,高处10多米,最矮的地方也足有5米左右,空间开阔。地上羊粪球遍地,羊蹄印清晰可见。接近后洞口,刘跃元用木棒搭成羊桥,给羊群提供栖息之地。山洞有其自然特点,就是其良好的控温效果,冬暖夏凉,确实不失为一天然圈舍。 洞口左边有一耳洞,与主洞相通,需弯腰进去3米,才稍显开阔,铺有一张小床,这里就是刘跃元的“卧室”。洞顶上,有蝙蝠倒挂其上,密密麻麻的,叫声低沉刺耳,让人毛骨悚然。刘跃元就是在这样环境里,陪伴他的羊群。 洞外山路是羊踩出的羊肠小道,山势陡峭,乱石嶙峋,要手脚并用才能上下。刘跃元每天在这样的路上来回将近10余趟,有时还负重100多斤。 放羊是每天的必修课,天一大早,就得赶着羊群进山,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亦或烈日当头,只得在树阴下得到片刻阴凉;亦或寒风中伫立,守着一堆篝火,呼啸的寒风裹挟着白雪,手脚冰凉……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刘跃元不仅没有打退堂鼓,而且还总结出了养殖黑山羊的不少经验。 一年多的养羊经历,刘跃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其中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 刘跃元逐渐掌握了养羊技术及一般疾病的防治。随着经验的累积,说起黑山羊养殖,刘跃元说得头头是道:“养羊最怕的是嘴角和脚杆烂,我也因为这样损失了10几只羊。后来我总算是摸清楚了。只要有这种情况,就立马把病羊隔离,单独关在一格圈,用消炎粉接连敷两三天,就能完全治好。至于说感冒,那更好办,用人用的感冒药,稍微加点量,灌它个两三回就好了。” 目前,刘跃元有黑山羊30只,其中种公羊8只,“去年不卖的话,不止这个数量。今年不打算卖了,好好地发展一批。” 初步估计,到今年年底,他的黑山羊能达到60只左右,到明年有望超过100只,可实现经济价值5万至6万元。 刘跃元在黑山羊饲养中也有他的难处。天然的山洞倒是解决圈舍问题,但是由于缺水缺电,在发展养殖中还是有诸多不便。刘跃元希望上级部门予以支持,解决缺水缺电问题。他说:“羊喝的水是我背上山洞的,晚上基本是靠手电和蜡烛照明。” 这位朴实的农家汉子不局限于现在的成绩,未来的蓝图在他脑海里勾画出了轮廓,在他浅浅的笑容里,在他并不华丽的言语里:“这洞往里还宽着哩,我探过了,估计有四、五百个平方米,也很安全,养上个三、四百只羊不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