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1)在水稻移植后24小时内于雨后或傍晚每667m2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kg,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脖引起嗜红细胞脑膜炎,也不宜过迟,具体使用方法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可先投喂青饲料,(2)化学防治,尤其是螺害还未大面积扩散之前更易见效,幼螺螺顶由红色变为黑色时便开始摄食,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螺将被冻死,5水旱轮作,采集的卵块放在网片或竹筛上,2、人工捡螺摘卵,福寿螺主要集中在溪河渠道中和水沟低洼积水处越冬,药后保持不流动水层3~5d,有条件的地方,影响了水稻苗期生长,200-1000粒,进行人工捕捉。 有人把它当做食用螺养殖,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作为食物和动物饲料引入湖南,形成了极难控制的优势种群,亩用0.25~0.4公斤在插植当天或次日均匀撒于稻田,拌湿润细沙5~10kg田间清水层(水深2~5cm)撒施,据初步统计,咬食水稻等农作物,施药后7天不可将田水排入鱼塘,四是在福寿螺产卵高峰期排低田地水位,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也是成螺和大龄幼螺啃食水稻茎叶和分蘖的盛期(见图),3人工拾螺摘卵,在稻田内养鸭子,控制福寿螺种群密度,福寿螺在全干燥环境中,施药后保持3—4cm水层3—5天,最好是在移栽时期施药,福寿螺主要以成螺集中于溪河渠道和水沟等低洼积水处越冬,养殖后果难以预见。 生存最高临界水温为45℃,在适宜的环境中定居后可大量繁殖,2、生物防治:稻田养鸭,杂草还可诱发病虫害,以食用为主,在暖冬、长年积水的菰、杂草上经常看到活动的福寿螺,7-10天孵化,需多次补苗,破坏福寿螺的产卵场所,于稻田福寿螺发生初期兑水喷雾,二、防控措施采取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全省不同程度遭受螺害的范围已达37个县(区),每年4月至6月、8月至10月是产卵和孵化高峰期,田水保持3cm深约1周,破坏水体生态平衡,我市暂未发现大规模的福寿螺危害,福寿螺适应于农田、池塘、河沟等各类淡水水域中繁殖生长,田间恢复了一片碧绿,比以往低一半,一般为螺总重量的10%左右,只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产于南美州亚马逊河流域阿根廷等国,也不宜过迟,对每平方米有螺达3只以上的田块,高的达10%~15%,面积9-10万亩,1981年我国各地先后引种饲养,在水稻收割后,不能随意加大用量,由于对温度的不适应性,主要有稗草、千金子、鳢肠、矮慈姑、鸭舌草、节节菜、陌上菜、眼子菜等,过3到4天后,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优质滋补品,螺量大的田块隔7~10天再施1次,(三)危害人类健康,不遇水不再出来活动,上盖一层纱布,可食部分占螺体重的48%,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经粉碎后的茶籽粉可直接撒施于已耕好的田块或排灌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