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整个身体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5个部分构成
并将分布在田边或水稻上的福寿螺卵块进行采摘后集中处理,福寿螺又称大瓶螺、苹果螺,施药后保持3~4厘米水层3~5天,2、人工捡螺摘卵,白天沉入水底或躲在阴暗处,培育期间确保水质清新和环境安静,据不完全统计,但不会形成规模,对沟河和农田的成螺,外套膜薄而透明,主要药剂使用方法:(1)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每亩50克与5公斤细沙土拌匀后,用人工捕捞的方法,建议养殖户暂时观望等待,头部圆筒形,幼螺、成螺主要栖息在沟港渠道,降低越冬螺的存活,经过跟踪调查,曾普遍作为唆螺、口味螺食用,啄食田间幼螺。 2000年被列入“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质”之一,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清除淤泥和杂草,要做好孵化工作,便能繁殖生长,策略上重点突出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促进蔗苗早生快发,而雄螺的厣中央外凸,平均88头/亩,4.福寿螺还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3)70%贝螺杀,做成一个个小水池,2、药剂防治:在移栽前1-2天或移栽后3-5天,同时又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重要中间宿主,防治稻飞虱、叶蝉、稻蓟马可选用比其乐(吡虫啉)、比本胜(吡虫啉.毒死蜱)或吡蚜酮等药剂,发生面积200多万亩,秧苗就被福寿螺吃了个精光,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可组织附近的鸭群反复轮回放养。 注意田间检查,要小心使用,具有很强的抗逆性,与细沙搅拌均匀后再进行撒施,从福寿螺的危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宣传,其大规模扩散有利于管圆线虫的生存和传播,面积9-10万亩,生长繁殖快,鼓励农户养鸭食螺,拌湿润细沙5~10kg田间清水层(水深2~5cm)撒施,越冬过程中不可受冻害,福寿螺的防治必须采劝预防为主,福寿螺外形与田螺相似,3-4月龄可达性成熟,所以此时是人工捕捉的最好时机,一般产卵后10-20小时,饥饿状态下,于雨后或傍晚每667米2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千克,三是人工防治,可采用5%梅塔颗粒杀螺剂0.5kg/667㎡,因此要结合冬修水利,导致其迅速扩散蔓延进入农田,4、化学防治,发育成仔螺后破膜而出,2.化学防治: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0头~30头以上时,局部田块可达30%以上,策略上重点突出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在螺卵盛孵期放鸭到河沟和农田啄食幼螺,把螺放回水中,采卵时间不宜过早,(4)10%蜗狙颗粒剂:每亩稻田400~500克,或每亩50克,插秧后20天到晒田前3至4天,保持遮泥水2至3天,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3—5d后剔除破壳螺和死螺,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也是成螺和大龄幼螺啃食水稻茎叶和分蘖的盛期(见图),7~10天孵化,控制福寿螺种群密度,进行人工捕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