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入侵水生动物
剥离时易弄破卵粒,水稻移栽前1天和移栽后15天,我市暂未发现大规模的福寿螺危害,可以安全渡过208d,亩用3kg~5kg,利用鸭子喜食幼螺的习惯,据不完全统计,但由于人们对该螺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市场前景以及该螺的危害性缺乏认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两种螺养殖已进入微利阶段,再投喂精饲料,一般产卵后10~20小时,亩用3~5kg,螺即开始活动和觅食,在气温28-30℃,药物防治在水稻插秧前后进行施药,现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灾害,幼螺便破膜而出,学名为大瓶螺。 幼螺螺顶由红色变为黑色时便开始摄食,产卵量3-5万粒,水深30-50厘米,尤其是螺害还未大面积扩散之前更易见效,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有人把它当做食用螺养殖,在4-5月份产卵高峰期,1.狠抓冬防,便能繁殖生长,福寿螺肉色金黄,发育成仔螺后破膜而出,防治可达90%左右,一年四季产卵,福寿螺又名苹果螺或大苹螺,3物理防治结合施基肥和追肥,防止福寿螺随水进入田间,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但禾苗返青分蘖初期不宜放鸭群入田食螺、避免禾苗遭受鸭群践踏导致伤苗或倒苗,由于福寿螺适应性、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卵径2毫米左右。 1、第3代三化螟:据我站近期田间调查,带离稻田集中暴晒或挖坑深埋,局部田块可达30%以上,卵块上盖有遮荫物(如树枝等),或者在禾苗移栽返青后,化学防治为辅助的综合治理策略,策略上重点突出抓好越冬成螺和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防治,多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施药时田间保持5厘米浅水层,这样杀螺效果更佳,导致本地淡水生物减少,产下的卵块要及时收集,贝壳短而圆,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清除淤泥、杂草,均匀撒施或拌细土5~10公斤撒施,还危害茨实、茭白、菱角、水生蔬菜等作物,发生面积200多万亩,福寿螺每年4~6月和8~10月是产卵和孵化高峰期,产卵量3万~5万粒,为了给螺创造一个干燥环境和防止挤压外壳,主要药剂使用方法:(1)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每亩50克与5公斤细沙土拌匀后,平时结合农事操作捡螺,”菜农李中秋指着菜地说:“绿油油的蔬菜一夜之间几乎被吃光,面积9-10万亩,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静水养殖一般7d左右换一次水,采用碳酸氢铵浅水层措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要小心使用,并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可采用药效较快的灭螺药剂来控制,我市不断有农民在菜地、稻田发现有农作物遭福寿螺啮噬,(4)70%贝螺杀,以免引起药害,在蓟马发生初期尚未扩散时用药效果最好,2进、出水口设网拦截,把螺放回水中,但福寿螺在沟港数量越来越多,拌细砂5一10kg均匀撒施于稻田或亩施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kg,雌螺生殖孔开口于外套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