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长毛兔发展情况
据记载我国养兔生产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先秦时代,我国就开始养兔。当时是作为观赏及食用,未在民间普及。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时代的结束,各种家兔品种被引进饲养。当时以养中国白兔为主,还养有力克斯、青紫兰等品种。饲养的规模较小,主要是个别地区家庭户养,养兔形势广直不好。真正把养兔当作商品生产,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初期,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相当规模的种兔场,所产种兔向全国各地推广,对发展我国养兔事业起了推动作用。1954年我国兔毛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量逐年增长,现已成为世界兔产品贸易大国,兔毛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养兔生产发展势头迅猛,兔产品年创汇达2.3亿美元,农民养兔收入超过15亿元。1996年,我国养兔生产全面发展卜毛兔年末存栏与上年度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经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养兔生产仍主要集中在l/3的省份,主要养兔区年末存栏兔数、出栏兔数均占全国总数的93%以上。有关部门对养兔重点省的养兔情况进行排序,年末存栏兔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山东、四川、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福建、浙江、辽宁、山西,出栏兔数依次为山东、四川、河北、江苏、河南、福建、山西、辽宁、安徽、内蒙古,兔毛主产区为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等省。然而,养兔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呈现出低潮与高潮交替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前些年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兔毛价格不稳,供求失衡;二是国内市场开发不力,科研工作及加工业落后,缺乏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工程。尽管我国养兔业尚存在不少问题,但其发展前景还是令人乐观的。第一,养兔不与农业争地,不与人、畜争粮,这符合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情。中国饲料、饲草、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多地少、人畜争地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家兔属草食动物,以草为主,各种野草、树叶、秸秆等均可作饲养兔料,只需少量精料。其日粮中草类至少占50%,精料只占20%一30%。;同时,家兔能有效地利用饲草中的蛋白质,对饲料的消化蛊高,如对;苜蓿的消化率为75%,而猪和牛则分别为50%和7096。第二,我国长毛兔生产有很大潜力。安徽省颍上县谢桥兔毛市场1996年5月经上级领导提议,更名为“中国兔毛大市场”。1996年入夏以来,粗毛型手拔毛的价格连续上涨,特级毛每千克价从5月份的140元,上‘升到10月份的220元。与此同时,国内各毛纺厂也在7月份以后,相继争购刀剪毛,统毛每千克从6月份120元涨到9月份的160元,最高达180元。此外,四川省苍溪县双田乡为发展毛兔生产,积极培育兔毛市场。他们筑巢引凤,广招山东、安徽、浙江等省客商到双田运销兔毛,搭起了山区农民进入市场的金桥,促进了兔毛流通。带动了兄弟乡镇和周边市县的长毛兔发展。目前,苍溪毛兔存栏已达134万只,双田已变成了全县的兔毛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形成了年集散400吨兔毛的吞吐能力,成为四川最大的乡镇级兔毛市场。从兔毛商贩的反馈信息看,近年来兔毛涨价的主要原因是长毛兔存栏减少,导致货源不足,出现供需矛盾。为此,许多场户在抓住品种改良这个环节后,加快繁殖,扩大规模;在饲养管理上,也逐渐由传统饲养方式转变为科学饲养管理模式;同时还发掘出保存兔毛的过硬技术,许多兔农在兔毛价格不好时把兔毛存起来,二三年内不坏,等兔毛价格上去时才出售。这些都是长毛兔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总之,发展长毛兔是以草换毛、以草换钱、利国利民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