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农药中毒的误区
农药是有毒的物质,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然而,很多粮农、果农、莲农、菜农、茶农、药农等从事农作物生产的人们对农药毒性的多面性缺乏全面认识,在农药配兑及喷施操作和保管等方面缺乏安全意识,对如何自觉地、主动地防止和消除使用农药时可能发生的中毒事故、如何最有效地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就知之甚少,或存在很多误区: 比如,多数人只注意到农药的口服毒性,而忽视了农药制剂无论是固态、气态还是液态,都可通过人的皮肤、口腔、粘膜(包括眼睛部分)及消化道接触毒气和呼吸吸入毒气;有的人只注意到农药原药的中毒危险性,而大大忽视了农药稀释以后的中毒危险性。因此,赤膊喷施农药者有之;用手直接接触药液或药粉者有之;喷施农药过程中与人交谈、说话、吸烟、喝水、吃零食及接听手机等行为者有之且这些行为人对此均表现为无所谓。殊不知,虽然喷雾液已经把农药原药进行了几百倍或上千倍的稀释,但水中的微量农药仍可能被人体皮肤所富集而引发中毒。 比如,有的人在喷施农药时随便穿件旧衣服、戴上一副手套,就好象重视了喷药时的自身安全防护。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采用的旧衣服和手套是棉纺(纱)织品的话,则对药剂的吸收和吸附作用是很强的,药液如果落在这类防护用品上,就很容易被其棉纤维所吸收而牢固地粘附在其上面,如果粘附的药液很多,当时就会浸透而直接接触到人体,这样,其穿戴的防护物品也就失去了防护的意义。再之,这类防护物品用后如果不及时作认真的处理而循环使用的话,恐怕此防护物品就将成为“定时的烈性的炸药”了。 比如,有的农户在喷施农药前不很好地检查器械,操作过程中出现胶管接头之类零部件故障就胡乱用布或薄膜包扎应付使用,搞得肢体处处粘满药液;一出现过滤网或喷头片阻塞,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迫不及待的用铁丝乱捅,更有的直接用嘴去吹,这样做势必存在极大的中毒机率。 比如,有的农户对喷洒农药存在误解,认为一定要把药水喷到植株上流水才算彻底,效果才好,实际上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一是药水大量流失,造成浪费;二是易造成植株药液水沉积分布不均匀,即此处药液水量过大,而彼处药液水量较少甚至很少,如此对病虫防治都不利,且容易造成人体沾染药液过多和造成环境污染。 比如,有的农户对农药剂型特点和使用技术要点知之甚少,随意改变其用法,比如可湿性粉剂不是用水配兑而直接喷粉;颗粒剂不是用来抛撒或处理土壤,而自作主张加水配兑,结果都适得其反,不是无防治效果就是操作时洋相百出。 比如,有的农户错误认为农药不是杀虫剂就是杀菌剂,管它什么剂型和性能,随意把它们几种或多种掺和在一起使用,这样的做的后果是其配兑的药液有的对植物的内吸作用时间缩短,有的则易使害虫的耐药性或抗药性提高,有的则更容易为人体吸收而使中毒机率提高。 还有,有的农户买来农药后随便乱放,有的和粮食、化肥、饲料、种子等混放在一起或放在猪栏、牛栏、鸡棚等畜禽出没之地、之所以放在此处,他们认为只要药液不出来就不会有中毒之虑,其实有的农药在运输过程中受颠簸作用其瓶盖时有松动,因而药液尽管未见流出来,但其气体则易挥发出来,久而久之,就有污染与其存放一起的物质和使畜禽慢性中毒的事件发生。 那么,如何有效地防止农药中毒呢?笔者根据自身45年“三农”工作的实践,并参照相关专家学者看法,认为凡是使用农药的人员首先要对农药的种类及性能、剂型、防治对象、使用手段和使用方法、农药的毒性等要具备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即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农产品保鲜剂和防腐剂等农药的用途、性质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要在正确认识各种农药的特点和性能的基础上,正确掌握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正确和慎重进行农药间的互相换用做法;再之,在操作上要正确掌握配兑、喷施技术要点和安全防护意识,如在开展农药喷施之前,务必检测好施用器械,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要对各种剂型农药进行正确配兑,要求使用计量器,农药原液和用水计量要准确,切忌随意性;喷施农药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专业防治员一定要使用标准的防护服、防护手套、风镜、防护口罩、防护帽、防护长靴等;操作时切忌吃零食、喝水、吸烟、与人交谈、接打手机等;施过农药的田块,在一定时间人员不得进入,也禁止放牧牲畜,更不能采收农产品食用部分供应市场;农药喷施后要对农药器械和防护工具进行认真清洗,既能杜绝人、畜二次中毒的隐患,又可延长农药器械使用寿命;农药瓶及残余农药和洗涮农药器械的污水等倾倒场所要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区,以防二次污染和中毒事件发生。(黎川县农业局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