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甘当鸭贩,为群众主动提供一条龙卖鸭服务的城东街道干部们吗?近日他们又引导鸭农走出了一条生态养鸭的新路子。 把鸭群放到溪流里散养,是浙东一带养鸭人的一贯做法。但这种传统养鸭方式因易造成水体污染,已越来越不合时宜。今年初,城东街道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帮助鸭农卖鸭,改变粗放式饲养模式,已经在农业口搭档工作了30多年的两名党员陈耀豹和张仁祥担负起了这一重任。听说城东街道黄良村村民王良建有创建养鸭场的想法,陈耀豹和张仁祥便引导他建设生态养鸭场,并带着养殖户们去苍南等地参观学习“网床养鸭”经验。“创办生态养鸭场要投入几十万元,比普通的养鸭场成本要高一倍。”王良建说,生态养鸭是新事物,他曾有过犹豫,但自己作为党员要起带头作用,于是咬咬牙决心第一个“吃螃蟹”。“生态养鸭”的前提是“水鸭旱养”。王良建和家人在黄良山上流转了一片草丛没过腰间的荒地进行开垦。他和家人忙活了一个多月才将这片荒地开垦成了养鸭场。为早日建成生态养鸭场,陈耀豹和张仁祥帮王良建跑审批、购网床,一次次骑着电瓶车驶上刚开垦的山坡。如今,王良建的养鸭场约有4000只鸭子,已初具规模,依山而建的养鸭场沿着山坡形成四个区域。养鸭场地势最高处是一个栏舍。栏舍高达3米,由网床隔成上下两层,犹如一套小跃层,鸭子在里面活动、休息,产出的粪便通过网床落到栏舍底层。王良建介绍,如此设置不仅能让栏舍保持干爽,落在网床下的鸭粪还可作为有机肥,出售盈利。由于栏舍建得通透,鸭子喜欢躲在里面纳凉,从而减少活动量,食量也有所减少。如此一来,养鸭场每天可以省下两大包饲料,一年下来能节省7万余元饲料费。栏舍之下,是一方人工水池,鸭子从栏舍走到水池嬉戏玩水,不失天性。水池下游设有一个化粪池。养鸭场日常冲洗鸭粪产生的污水,通过下水管道流入化粪池。经过沉淀发酵,这些污水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王良建在养鸭场的下方开垦了几亩茭白地,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现在,王良建不用担心自己的鸭棚被拆了,同时由于养鸭场采用生态养殖方式,鸭蛋生意格外火爆,吸引了附近鸭农来观摩。城东街道正以此为示范点,带动更多的鸭农转变养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