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若衡 实习生 施小惠 8月11日,雨后的上思县乡村空气清新而微润,让人情不自禁地多呼吸几下。而自县城前往那琴乡排柳村一香鸭养殖基地的途中,打开车窗欣赏道路两旁的风景又是一番享受。 在临近养鸭场时,雨点又开始飘落。通往养鸭场的一段道路,泥泞而陡滑,车子不敢贸然前行。记者下车踏“水、泥路”步入一个群山怀抱的低谷,映入眼帘的是山塘、水田,还有数量不多的几群鸭子在活动,且不见人影和屋、棚。心生疑虑的我们在电话里跟老板几经确认才沿着车辙印迹继续前行,途中的鸭群越来越多,我们才确定没有走错路。 “不好意思,我也是刚从县城卖鸭子回来。”在前行数百米后,迎出来的养鸭场的老板罗刚远远地和我们打招呼。刚刚喂完鸭子的罗刚,脚上穿着一双凉鞋,裤腿向上卷起,一脸朴实的笑容。 大雨过后的养鸭场虽然很泥泞,但是鸭棚却很干净,吃饱了的鸭子在塘里自在地戏水。“现在准备到中元节了,是销售鸭子的旺季,这几天每天都要去县城卖鸭子,刚才去县城一趟卖了70多只。不过,我用面包车拉过去的,一次也只能装那么多。”罗刚笑着说,“要是这几天不卖的话,水塘里的鸭子肯定会挤满的。” 现年40岁的罗刚在养鸭之前曾是一名货车司机,经常要开车跑外地,虽然收入不错,但常年在外头跑,顾不了家,家里全靠爱人在打理。 “那琴是香鸭之乡,养鸭的技术比较成熟,并且养鸭还能照应家里,”罗刚说,“当然,孩子长大了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养鸭来钱比较快,这也是我选择养鸭的一个原因。”2014年,罗刚在排柳村排子屯租了两个山塘,购进了第一批鸭苗500只,开始了香鸭的养殖。 说起那琴香鸭的养殖模式,罗刚告诉记者,鸭子大小要分开养,分三个阶段。刚破壳的小鸭要圈养20天,主要喂食饲料;之后就赶到水田里放养70天,稻田里鸭子吃的东西多,不用怎么喂食;第三阶段是再放到水塘里养30天左右就可以出栏了,这一时期主要喂食玉米和稻谷。 “我们这里的人一年只种一季稻,在稻谷开花长穗之前,小鸭都可以放养在稻田里。鸭子不仅可以吃掉田里的害虫,鸭粪还可以给稻谷添肥,所以,村民都愿意让鸭子进自家的稻田。”罗刚说,收完稻谷后就完全把鸭子放养在稻田里,而开春放水之后又可以继续种稻谷,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种养方式,为香鸭的养殖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这种生态养殖方式,养出来的鸭子品质好,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追捧。“我们的鸭子养殖周期120天,1斤卖12元左右,而普通的饲料鸭40多天就出栏,1斤卖6元左右,”罗刚说,“我们的鸭子煮的时候很香,明显不一样,在市场上,肯定我们的更好卖。” 辛勤和汗水总会得到回报。2015年春节前,罗刚和爱人周丽彪养出的第一批500只香鸭出栏,没到4天就销售一空。良好的市场行情让夫妇二人决定把临近的3个山塘和一些水田一起租下来,并逐步扩大养殖规模。 “我们平均20天进一批鸭苗,每一批增加一点,现在一批进1000只左右,”周丽彪告诉记者,“目前存栏保持在3000只左右,每个月出栏700至1000只。” 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帮扶下,今年6月份罗刚申请挂牌成立了上思县科田种养合作社,吸纳了10户村民入社,并主动联系4名贫困户村民一起养殖,且先期提供鸭苗及玉米、稻谷等饲料。截至目前,合作社存栏的香鸭达7000只,社员们正在一起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努力打造稳定的香鸭供应链,力争把那琴香鸭推出大山。 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销售压力也随之增加。虽然香鸭在市场上走俏,且有了一定口碑,但是罗刚等社员的客户主要是县城的批发商,市场小,销量也有限,眼下最迫切的就是打开外面的市场。对于这个问题,罗刚有自己的想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继续扩大规模,只有把香鸭做成一个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打开市场,更好地解决当前的销售难题。据其介绍,他准备在隔壁的小替屯再租下40多亩山塘和十几亩水田,承租内容已经谈妥,准备签订合同。 可喜的是记者从市质监局了解到,近期该局正在对那琴香鸭这一地方特色产品进行培育指导,为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作积极准备。 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而当谈起这几年养鸭感受时,罗刚憨笑着说:“没什么好的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勤劳、勤快,只要勤劳一点就有钱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