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季中稻养两批鸭模式配套技术 1.选择稻鸭良种 水稻宜选择株高中上、株型集散适中、茎粗叶挺、分蘖力较强、抗逆性强的杂交稻。鸭子宜选择生命力强、适应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的中小型优良鸭种,如本地麻鸭等蛋肉兼用品种。 
2.鸭子放养技术要点 (1)搭建田间防护设施。稻田以2.00~3.33公顷为一个围网放养区域,在每个放养区的四周用尼龙网架设围网进行围拦,每隔3~4米用一根桩固定,网高60厘米,防止鸭子外逃。在每个放养区内搭建一简易鸭棚,供鸭子休息和躲避风雨,注意鸭舍通风透气。 (2)协调稻田放鸭时间。一般雏鸭孵出后宜在室内保温喂养,待雏鸭活动能力比较强时再分批下田,进行野生散养。 (3)合理配置养鸭密度。每批放养幼鸭以150~225只/公顷为宜,幼鸭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同时注意避免鸭子数量过多而践踏秧苗。 (4)适时防疫,科学饲喂。雏鸭应及时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刚放养的雏鸭因寻食能力差,开始14天内早、中、晚各饲喂一次专用的苗鸭饲料或小鸡全价料。随着鸭子长大,可在每天傍晚鸭子回舍时饲喂一次稻糠、碎玉米、小麦等。 (5)做好田间巡检工作。一旦发现死禽(鸭、鸟等)应立即捡到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鸭子食用田内禽类腐尸肉或蛆虫而引发鸭群死亡。 
3.水稻栽培技术要点 (1)种植方式。水稻宽行窄株栽培,行距26~30厘米,株距16~18厘米,栽基秧苗90万~105万株/公顷。 (2)水浆管理。大田掌握总茎蘖苗数达穗苗数的90%时脱水搁田,其余时期保持5~10厘米浅水层,干湿交替,直至水稻收获前7天断水干田。田间开挖宽35厘米、深30厘米的“井”字沟若干条,在共育期间始终装满水,供鸭子嬉水,如田边有水沟或水塘的不需另开沟。 (3)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以腐熟长效的有机肥、沼肥或复合肥为主,减少后期追肥用量或不追肥,以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为主。 (4)病虫害防治。示范区内按每2.67~3.33公顷安装一台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飞虱、螟虫等,提高防病虫效果。共育期间稻田一般不施药。稻田杂草较多时,可在放鸭7天前施一次除草剂。对不能控制在防治标准以内的病虫,中后期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或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施药前,可采取分片搁田施药的方法,先将鸭赶出或在安全区暂养几日,以解决除草治虫和鸭觅食的矛盾。 4.植物固氮 稻田放养绿萍类等水生植物,既可以固氮,又可以供鸭子采食,从而减少饲料成本、增加养鸭利润。 5.适期收鸭 水稻抽穗、灌浆后稻穗下垂,鸭子开始啄食谷粒,此时共育近两个月的麻鸭单只重1.25~1.50公斤,此时离田可作嫩仔鸭出售,或将其赶到其他生育期较长的迟熟粳糯稻田间放养(或饲喂育肥)直至出售。 实践表明,应用稻鸭共养技术,实现家鸭野养、一稻多鸭,将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活动综合利用于一体,互利共育,降低了种养成本,增加了稻谷产量,提升了产品品质,提高了资 源 利 用 率 , 促 进 了 农 业 可 持 续 发展,既是一种经济技术可行、高效生态种养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一项改造低产低效田为高产高效田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作为无公害稻米生产主要配套技术全面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