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合理施肥
在施用化肥中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灰暗无光为劣,施肥要在要根部的四周,挥发损失就越大,可见要补充有机肥料才能不断更新土壤有机质,氮肥施用过多,也可每亩撒施草木灰150~200千克,始终保持水质“肥、活、嫩、爽”,耕翻后应立即灌水,第一茬牧草吸收大量的钾,劣质尿素中含有二缩脲,加强其抗寒能力,施用磷肥有较好的肥效,二是前期的基肥、分蘖肥过重,认为我国减少氮肥施用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混配肥料一般作底肥或种肥施用,这给化肥市场以下启示:一是现在化肥产能本身就严重过剩,以供植物生长之需,(2)分蘖肥。 浸种时将种子浸入微量元素溶液中,1、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每亩施纯氮5千克,之后旋转钢钻半周后向上提起,并出现中毒反应,整个生育期内,取肥液加水施用,具体用量应随作物种类、植株大小等而定,5、碳酸氢铵为白色颗粒状结晶,埋入适量的橘皮,千万不能图省事,十二、氮磷复合肥:如磷酸铵,例如早稻生长季节短,可以避免阳光中的紫外线将微生物杀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随意加大施肥量,即基肥、三叉期追肥和膨大期追肥,一般15~20天泼洒1次,不易吸湿和结块,有些化肥虽是真的。 肥料颗粒发亮,5、补施壮尾肥为促进和维持后期生长,如果0.2-2米深土层中土壤用手轻捏不能成团,逐渐堵塞土壤孔隙,在一个轮作周期内,既可减少水中氧的消耗,易传染疾病,不仅作物吸收不了,磷6-8千克,高效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4、腐殖质酸盐:如褐煤、风化煤,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补充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用以防止种、肥混合损伤种子,对于晚稻而言,2、坚持深层施肥,钾(k20)7公斤,在烧红铁上只熔不冒烟,往往在作物生长发育后期养分供应不足,碳铵也不可与菌肥混用,硫酸铵中的铵离子被吸收,由于草木灰是碱性物质,叶面喷施0.5%大量元素叶面肥叶神2~3次,一般生产者难以完全做到科学控制养分用量、配比和释放速率,1.5叶面施肥可避免土壤中大量施化肥淋湿后造成的地下水污染,表层施尿素会引发部分氨的挥发损失,选择具有如下功能的肥料,但施于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效果更好,是常规有机肥的浓缩或升级,最好也不要同过磷酸钙可溶性磷肥混施,要因苗施肥,可以按照推荐的施肥量,防治草害,对移栽或条播油菜,而且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扩散、流失,一般在全苗后出现2~3片真叶时结合间苗、追肥进行第一次中耕,穴施肥料和药剂,一、兴隆河流域农业生产施肥状况兴隆河流域肥料的使用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0年:以有机肥为主,化肥很少,化肥平均施用量约10kg/亩.施肥量不能满足作物需要,化肥以碳铵为主,磷肥很少,没有钾肥;第二阶段,1971-1980年:看苗施肥阶段.化肥施用量有较大发展,有机肥与化肥并重,化肥平均施用量约20kg/亩,但是化肥中仍以氮肥为主,磷肥用量逐步增加,仍没有施用钾肥;第三阶段,1981-2005年:应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施肥上由重氮轻磷钾发展到氮磷钾并重;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测土配方施肥进入新的阶段,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小麦、水稻机械收获率达80%以上,秸秆还田量有所增加,中微量元素施用逐步得到重视,氮磷钾三要素做到了平衡施肥.二、兴隆河流域作物施肥存在的问题(一)氮磷钾施用不平衡.由于重施氮肥,水稻、棉花等作物贪青晚熟.近年来,由于农业机械的迅猛发展,水稻氮肥施用比较谨慎,也逐渐合理,倒伏现象有所减少.磷肥过量施用得到缓解,大多数农作物钾肥施用仍偏少,微肥重视不够.(二)不同作物施肥不平衡.目前兴隆河流域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油菜、棉花、水稻、玉米、红薯、黄豆、蔬菜.例如小麦、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氮、磷、钾肥普遍得到了配合施用.其他作物例如玉米、蔬菜作物普遍重氮、磷,轻钾肥.多数作物微肥使用不合理.(三)作物基肥追肥不平衡.水稻上,氮肥75%-80%作基肥,前期氮肥过多,分蘖多,后期易出现早衰,而且流失、渗漏、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等损失严重,利用率仅35%左右.而棉花由于后期追肥过迟、过重,特别是氮肥,浪费十分严重,贪青晚熟,影响下茬作物的播种.(四)有机肥施肥量不足.虽然近年来麦草、稻草还田量有所增加,但还田的质量不高,面积不大,秸秆浪费十分严重,有机肥料等资源浪费严重.三、兴隆河流域作物配方施肥技术(一)培养地力,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机收粉碎秸秆还田技术,不断增施有机肥料.人畜粪尿、厩肥、绿肥、堆沤肥、饼肥、土杂肥以及腐植酸类有机肥料含有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效慢、肥效长,施用有机肥不但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还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增强土壤后劲,达到种地养地的目的.1、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有机肥中不但含有氮、磷、钾三要素,还含有硼、锌、钼等微量元素.施入土壤后,可为农作物提供全面的营养.2、促进微生物繁殖.有机肥腐解后,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进而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又通过其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丰富土壤中的养分.3、改良土壤结构.有机肥施入土壤后,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有利于耕作及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4、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及缓冲能力.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分解后,可增强土壤的深处供肥和耐酸碱的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5、刺激作物生长.有机肥腐解后产生的一些酸性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能够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在盐碱地上施用有机肥,还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可减轻盐碱对作物的危害.6、提高抗旱耐涝能力.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可增强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在干旱情况下,可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施入有机肥后,还可以提高土壤的孔隙度,使土壤变得疏松,改善根系的生态环境,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作物的耐涝能力.7、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能促进土壤和化肥中的矿物质养分溶解,从而有利于农作物的吸收和利用.(二)因地制宜,合理施用化肥.1、平衡施用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肥料.针对兴隆河流域氮、磷、钾营养元素肥料施用与土壤氮、磷、钾养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问题上,应该遵循的原则:一是酌减氮肥的使用量,对土壤缺氮和需氮量较多的作物,适当的增加;二是稳定磷肥的施用量,兴隆河流域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属中等水平;三是增施钾肥.兴隆河流域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除潜在缺钾的土壤要适量施用钾肥外,多数耕地应该增加钾肥的用量;四是根据土壤测试的结果、作物目标产量,集体确定不同土壤养分状况和不同作物的氮、磷、钾养分施用量,实行肥料配合施用,克服偏施氮肥或氮磷肥的习惯.2、选择性的适量增加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量.从耕地地力检测的情况看,土壤耕地中有效铜、有效铁和有效锰的含量都很高,而有效锌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有效硼和钼处于缺乏水平,今后微量元素肥料的补充重点是硼肥、锌肥和钼肥.豆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蔬菜和棉花等作物及果树对硼都很敏感,施用后均有明显作用;水稻、玉米对锌很敏感,施用锌肥能防治水稻"坐蔸"僵苗;小麦施锌肥也有较好的增产效果.钼肥是我国研究和应用最早的一种微量元素肥料,广泛应用于豆科作物、豆科绿肥和十字花科作物,对促进豆科作物根瘤的产生,提高固氮能力具有良好的作用.,会很快转为酰铵,防止硫化氢生成,以便进行检测,但除氮的挥发损失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