澂江县蓝莓栽培技术
蓝莓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果实呈蓝色,近圆形,单果重0.5~2.5克,种子极小。果肉细腻,甜酸适度,有香气。可鲜食,亦可加工成果酱、果汁、果酒等。澂江县于2004年引进12个兔眼蓝莓品种实验示范并筛选出了3个优良品种,在生物学特征、生态适应性、种苗繁育、栽培管理、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方面积累了经验,现阶段共种植1000余亩,蓝莓由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决定了蓝莓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蓝莓定值三年后亩产果实500公斤,亩产值30000元/亩,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好产业,为解决抚仙湖保护与发展当地经济的矛盾找到了一条好的途径。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品种及园地选择 1.品种选择 选择兔眼蓝莓(灿烂、顶峰、杰兔),南方高丛蓝莓(奥尼尔、薄雾)等品种,扦插培育。兔眼蓝莓建园需配制授粉树。一般蓝莓种植园中需定植3个以上的品种,密集栽植。基地经耕翻作畦后,按株行距兔眼蓝莓2.5m×1.5m、南方高丛蓝莓2m×1.0m,挖50cm×50cm×50cm定植穴或50cm×50cm 定植沟。 2.园地选择:蓝莓栽培范围较广,可根据当地气候选择适宜品种,但干旱少雪、易受霜冻的北方地区不宜发展。选择的园地坡度要小,不宜超过10度;土壤pH值4.0~5.5,最适范围4.3~4.8;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5%;土壤疏松,通气良好,湿润但不积水。我县1500—1800米海拔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蓝莓种植,特别是山地大多属红壤,土壤PH均在6以下,是种植蓝莓最适宜的土壤条件。园地选好后,在定植前一年结合压绿肥深翻,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深翻熟化后整地。在定植前还要对不完全符合要求的土壤进行改良,以利蓝莓生长。 3.定植:蓝莓春、秋栽植均可,以秋栽成活率高,春栽则宜早不宜晚。株行距,兔眼蓝莓常用2米×2米或1.5米×3米,高丛蓝莓用1.2米×2米,矮丛蓝莓用0.5~1米×1米。兔眼蓝莓白花不实,最好配置高丛蓝莓作授粉品种。高丛和矮丛蓝莓白花结果率较高,但配置授粉树可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置比例为1∶1或1∶2。 二、肥水管理 1、灌水 蓝莓根系分布较浅,对水敏感,土壤含水量以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为宜,干旱时要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在萌芽期、枝条快速生长前期、果实膨大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在果实成熟期与采收前应适当控制水分供应,提高果实品质。晚秋季节减少水分供应,促进枝条成熟。灌水量由树体大小和天气状况确定,以水侵透根系分布层(20-40cm)为准,一般每株灌水30-50Kg。雨季来临前注意检查和疏通所有排水沟渠。雨季如土壤积水时间超过24h的需立即挖沟排水,避免霉根。。 2、施肥 2.1秋季亩施用有机肥1500-2000kg,以恢复树势和促进花芽分化。 每 667平方米 定植穴或定植沟中施入松针或锯木屑等酸性基质300kg~ 500kg,以保持土壤酸度。采用条状沟施,沟长40cm,宽30cm,深30cm,按肥、土1∶3比例混匀后回填,然后覆土填平,并注意浇水。 2.2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春梢萌发前1-2周,每亩浅施尿素 10Kg ,促进春梢生长和提高花质。 2.3在开花前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合树势和花果情况,每亩浅施15∶15∶15复合肥15Kg 。 2.4在果实采收结束后(8月下旬~9月中旬)进行,每亩浅施15∶15∶15复合肥10Kg、硫酸钾5Kg 促梢壮果。 2.55-7月枝梢生长旺盛期,新梢失绿、黄化,花和幼果大量脱落,不但当年减产,还会影响翌年产量。蓝莓出现失绿黄化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土壤里真的缺少铁和镁,而是土壤PH值偏高和干旱,影响了蓝莓对这些营养元素的吸收,所以治疗蓝莓缺素症的的方法就是进行土壤调酸和适当灌溉。具体做法是每一棵蓝莓用 3升 草炭土加 100克 硫磺粉,搅拌均匀后撒在蓝莓的根系附近,盖上秸秆等覆盖物后浇透水。 三、修剪技术 1.高丛蓝莓的修剪: ①幼树期修剪。此期以去花芽为主,目的是扩大树冠,增加枝量,促进根系发育。定植后第二、第三年春疏除弱小枝条,第三、四年仍以扩大树冠为主,但可适量结果。一般第三年株产应控制在1公斤以下,以壮枝结果为主。 ②成龄树修剪。此时修剪主要是控制树高,改善光照条件,以疏枝为主,疏除过密枝、细弱枝、病虫枝以及根蘖。根势较开张品种疏枝时去弱留强;直立品种去中心干,开天窗,留中等枝。大枝结果最佳结果树龄为5~6年生,超过要及时回缩更新。弱小枝抹除花芽,使其转壮。成年树花量大,要剪去一部分花芽,一般每个壮枝留2~3个花芽。 ③老树更新。定植25年左右,树体地上部分已衰老,需要全树更新,即紧贴地面将地上部分全部锯除,由基部重新萌发新枝。 2.矮丛蓝莓的修剪: ①火剪。即在休眠期将地上部分全部烧掉,重新萌发新枝,当年形成花芽,第二年开花结果。以后每2年火剪一次,始终维持壮枝结果。 ②平茬修剪。于早春萌芽前,从植株基部将地上部分平茬,全部锯掉,锯下的枝条保留在果园内,可起到土壤覆盖和提高有机质的作用。 四、病虫害防治 1、防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阈值以下。化学防治,严格执行GB4285和GB/T8321,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对症下药,适期用药,将病虫害消灭在未发前和初发阶段;中等毒性农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同一品种使用次数不得超过2次,低等毒性农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同一品种使用次数不得超过3次;农药配制要准确,不得任意增减剂量,现用现配。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在水果上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农药及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三致”农药;农药使用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2、农业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严禁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强果树管理,合理修剪,科学施肥,及时剪除病虫枝和清除有病虫害的落叶、落果,做好中耕除草、排灌水和清园工作,改善和优化果园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果树生长的环境条件,有效降低病虫源数量和病虫害的发生率。 3、僵果病 (1)发生特点和危害 由真菌引起,在侵害初期,成熟的孢子在新叶和花的表面萌发,菌丝在叶片和花表面的细胞内和细胞外发育,引起细胞破裂死亡。从而造成新叶、芽、茎干、花序等突然萎蔫、变褐。3~4周以后,由真菌孢子产生的粉状物覆盖叶片叶脉、茎尖、花柱,并向开放花朵传播,进行二次侵染,最终受侵害的果实萎蔫、失水、变干、脱落、呈僵尸状。越冬后,落地的僵果上的孢子萌发,再次进入第二年循环侵害。早春多雨和空气温度高的地区往往发病严重,冬季低温长的地区发病严重。生产中可以通过品种选择、地区选择降低僵果病危害。入冬前,清除果园内落叶、落果,烧毁或埋入地下,可有效降低僵果病的发生。春季开花前浅耕和土壤施用尿素也有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 (2)防治方法 使用药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发生阶段,使用不同的药剂。早春喷施50%的尿素,可以控制僵果的最初阶段,开花前喷施20%的嗪胺灵粉剂1000-1500倍液,可以控制第一次和第二次侵染。4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用50%多菌灵粉剂400~6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200~1500倍液混合防治2次,2次间隔10~15天。8月中下旬~10月份,用50%多菌灵400~600倍液和80%敌敌畏乳油1000~12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脂乳油2000-4000倍液混合防治1~2次,具体根据田间病虫情况而定。 4、食叶类刺蛾 (1)发生特点和危害 食叶类刺蛾在夏、秋梢抽发期(5-6月)为害最重,危害嫩叶、嫩梢,啃食叶片,导致树木根部水分、养料不能正常输,导影响光合作用,植株生长发育差,严重时全株枯死。 (2)防治方法 在夏、秋梢抽发期,当抽梢率达25%,多数嫩芽长0.5 -2cm ,新叶被害率10%时,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用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用30%毒死蜱水乳剂1000-2000倍液;或用5%氟虫脲乳油1000-2000倍液喷头朝上喷雾防治,隔5-6天一次,连续2次。 5、蛴螬 (1)发生特点和危害 蛴螬是蓝莓最严重的害虫。春秋两季最重,土壤潮湿活动加强,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啃食蓝莓根部,严重时全株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克,加水10倍喷于25~30千克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将该毒土撤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5%二嗪磷(地亚农)颗粒剂混配制成毒土,每亩2.5~3千克处理土壤。 五、采收 矮丛蓝莓果实成熟期比较一致,且早成熟的果实也不易脱落,可待果实全部成熟后一并采收。果实采收后,清除枯枝、落叶、石块等杂物,装入容器。高丛蓝莓果实成熟期不一致,一般采收需要持续20~30天,通常每星期采1次。果实鲜食时要人工采摘,用于加工可用机械采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