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县大树杨梅栽培技术
杨梅为我国特产果树,原产我国东部,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即:北纬20℃—30℃之间。主产区为浙江、福建、湖南、江苏等省。我省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栽培品种,省内主要栽培区域为:红河洲石屏县、昆明市富民县,其余地零星分布种植。 杨梅果实成熟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提前浙江20—30天上市。所产杨梅鲜食果色泽艳丽、风味独特。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优良品种的果实含糖量可达12—13%,含酸量0.5—1.8%,甜酸适口,富含维生素C,糖类、抗坏血酸,有很好的营养价值,果实止咳生津、助消化、供鲜食外,最宜加工、可制成杨梅干红酒,保健杨梅醋饮料,果汁、果酒等。 杨梅树性强健、耐贫瘠,宜丰产(平均亩产1000—1500千克),抗性强,适应性广,枝叶繁茂,四季常绿。能调节气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 杨梅是有经济寿命长,管理方便,成本低,收益大等优点,对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杨梅栽培操作技术 (一)园地品种选择及规划 1、园地选择及规划:选择大气、土壤、水质状况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检测标准的海拔在1600—2000米的区域栽培。 2、品种选择:品种为荸荠种、东魁种。 (二)苗木定植 1、定植密度:土层深厚,肥力条件较高,海拔低的园地可以种得稀一些,相反可以种得密一些,行株距5×5米或5×4米,每亩27—33株。
2、树塘:山地沿等高线定点。挖塘的规格直径0.8—1米,深0.7—0.8米。开挖时应将表土放在一边,底土放在另一边。回塘时用腐熟农家肥20—30公斤或土杂肥35-40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与肥土混匀回入底层,后回底土。 3、定植时间:12月中下旬至1月下旬。 4、定植步骤:栽植前用生根粉处理,方法如下:用ABT2、3号(水溶性的),配制成20PPM浓度的溶解液,把1000株幼苗放于溶液中浸根半小时后把剩余药液制成泥浆蘸根后定植(注意:要用搪瓷、塑料、陶制、木制器皿)。定植时将苗根部放入已施入基肥的穴内,校正距离,对齐直行和横行,嫁接口放在迎风方向,苗木放正,须根向四周舒展,然后培土,注意苗的根颈高出与根系紧密接合。培土一定要埋至嫁接口上10公分左右,然后浇足定根水,用塑料薄膜覆盖。 (三)定植后的管理 定植后的一段时间主要是浇水抗旱保苗。要经常注意检查塘内土壤墒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当新梢萌芽发生,进入5月底新梢停长后结合浇水施入稀薄人粪尿一次或每株适量追施速效性氮肥,促发夏梢,早发秋梢,施肥时要远离根颈20厘米左右,施后复土。两季要及时中耕、除草。 (四)科学土、肥、水管理 1、土壤管理:新植杨梅园,在行间种植豆科绿肥。同时每年结合秋季施基肥全园深翻,可达到扩塘改土;土质差的果园采取土壤伴有机肥深耕锄草,并以作物秸秆覆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环境,培植提高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 2、肥料管理:由于杨梅具有菌根,在背地栽植也能生长良好。但是重视施肥,可以使产量稳定,减少大小年的幅度。注意增施钾肥,可使果实糖份增加,色泽艳丽,较耐贮运,并使根部菌根数量增加,利于生长结果。 施肥一般常规管理可分为追肥和基肥两种方式。 2.1追肥:包括根部追肥和叶面追肥两种 根部追肥一般一年施一次。在每年4月上旬,施壮果肥,肥料为三元复合肥(含氮12%、磷12%、钾24%),每株沟施(或穴施)0.5—0.6千克。同时视土壤墒情适时浇水。适时补充养分,恢复树势,有利于花芽分化和形成。 叶面追肥:在生育正常的结果树,于果实成熟前15—20天,叶面喷施一次速效性肥料。肥料使用磷酸二氢钾溶液。有助营养物质积累,增进果实品质、有利于树体后期的营养生长。 2.2基肥:进入秋季(9—10月份)即时施入基肥,肥料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每亩施用量1500千克,适量加入磷肥(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硼砂、锌肥等)。此季,在我省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还较高,雨量也较充足,有助于肥料的腐熟分解及植物根系的吸收。 施肥方法:常在树冠外围开环状沟,(一般深度40厘米左右)施肥后覆土。 3、水分管理:杨梅耐旱性强,怕水涝,但须保证萌芽期、开花期、浆果膨大期和入冬前的水分供应。夏、秋季节注意排涝,避免糟根。 (五)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是杨梅效益栽培中的季节环节,科学、合理的整形修剪可以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缩小大小年的幅度,改善树体内部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大量同化物质的积累。最终达到增加产量、改善品质、减少病虫害发生,为杨梅绿色无公害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整形修剪的时期:杨梅系常绿果树,无明显的生长期和休眠期区分。据此生长特性,结合我县的生产实际,杨梅在一年的生长管理中,一般作夏季和冬季两次修剪。 (1)夏季修剪:此期修剪属夏季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时我县正值高温、多雨季节,夏梢的生长量较大,若不加以人为控制,易形成枝梢徒长,最终导致,其一:扰乱丰产树,造成树冠内堂荫蔽;其二,形成不了花芽,影响产量。 (2)冬季修剪:在秋梢生长完全停止至春梢萌动之前进行。 2、修剪的方法:一般采用:疏枝、短截、除萌、摘心、拉枝、撑枝、环割和倒贴皮,以上几个方法在不同时期修剪结合应用。 3、丰产树形培植技术: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结合我县杨梅种植区域的立地条件较好,结果期提早,同时有利于控制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最终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 自然开心形:定植以后于干高30厘米左右处修剪,促进其下部分枝,具其萌发情况选留3—5枝继续生长,其余疏除。同时做好辅养枝的培养工作。 第2年在选留3—5个主枝基础上,其中选择3个作为方位不同的主枝加以培养,其余疏除,同时利用春、夏、秋梢的生长,在三个主枝上培养第一副主枝,副主枝位置离主枝50厘米左右为宜。 第三年在完成第一副主枝的基础上,选留第二副主枝,第一和第二副主枝基部相隔40厘米左右,其上过旺的辅养枝留30厘米左右处剪。 第四年仍旧使主枝和副主枝继续延长,在距离第二副主枝50厘米处选留第三副主枝,在主枝和副主枝上继续安排辅养枝,如此连续4—5年即可完成 (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促进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技术。 化学防治: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注重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按照规定的浓度,每年使用的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要求使用。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准确地记录。 农业防治:果实采摘结束和冬季及时清理园中病僵果、病虫枝、病叶、减少果园初侵染菌源和虫源,注重采后管理增强树势。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1、褐斑病:又名炭疽病,是为害杨梅叶片的重要病害,发病严重造成大量落叶,引起树体营养不足,最终导致果实品质下降。 病菌以子囊果在病叶中越冬,在我县(富民县)次年3月下旬—4月上旬发病,以树冠荫蔽,阳光不足,土壤瘠薄、钾肥和有机质肥料缺乏的地块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①清园。秋冬季节,结合修剪,集中烧毁或深埋病叶、病虫枝。②加强培养管理:在生长季节的管理中,合科合理地加强土、肥、水管理,同时结合修剪改善树体得通风透光条件。③喷药防治:发病初期,即花期结束后每亩喷雾1500克波美1度石硫合剂水剂进行防治。 主要虫害防治: 粉虱:为害幼嫩的新梢叶片,以6、7月发生较严重。 防治方法:①保护利用天敌瓢虫、小蜂等天敌,实施以虫治虫。②冬春修剪时,剪除枯死枝及虫密度大的枝条,集中烧毁减少虫源。③喷药防治:虫害发生严重的7月份,每亩使用4.5%氯氰菊酯乳油进行喷雾防治,即可达到较好效果。 二、果实的采收 成熟期为鲜食杨梅的最佳采收时期:可根据鲜果的颜色或含糖量的测定来判断采摘的标准,一般颜色为紫黑色,含糖在12—13%左右为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