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园地和良种壮苗的选择
一、园地的选择:发展杨梅生产,园地条件的好坏,将对其产生长远的影响。各地应以农业和土壤普查为基础,把杨梅的生长结果习性与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结合起来考虑。 杨梅适应性强,一般山地均可种植。但其性喜温暖湿润环境,加上根系与好气性的放线菌共生,故在滨海临湖山地,通透性好的砂质微酸性土壤,海拔 500米 以下的平缓北坡更为适宜。如果栽培条件差一些,可以通过人为的改良,也能种植杨梅。比如山地缺水,可用柴草在树盘覆盖或挖坑蓄水来解决;土质粘重,可加砂石土及多施有机肥来改良;山坡较陡,可筑等高梯地或水平带、鱼鳞坑种植等。 海拔高度对杨梅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汽的绝对含量相应降低。据调查,海拔较高的山峰,风速大,气压低,水分蒸发快,易使裸露的杨梅果肉肉柱形成尖刺形;而海拔高度相对较低的山地,由于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湿度较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低;海拔中等的山地,由于山峦重叠,互相遮蔽,散射光多,空气湿度和温度配比合理,较有利于杨梅果实的生长发育,因此,肉柱柔软汁多,甜酸适度,品质较好。 山地坡向不同,杨梅的品质也有差异:南坡山地太阳辐射强,空气湿度低,可使杨梅果实成熟早、含糖量高、果形小、产量低,北坡山地则相反,散射光比例大,夏季温度比南坡低,湿度比南坡大。所以北坡杨梅一般枝叶繁茂,果形大、质地软、汁液多、风味佳、产量高。在场梅果实成熟期的6月份,湿度与温度的变化对品质影响也较大,实践表明:湿度与温度之比大于3.5时,杨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1%以上;在3.2-3.4时,为10-11%;小于3.2时, 在10%以下。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杨梅喜湿耐荫的特性。生产实践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杨梅果实采收期,若高温干旱,则果实小、汁液少、风味差、产量低;相反,采收期晴雨相间,则果实品质好,产量也高。 如有条件,杨梅种植园地,最好是选在近海或临湖(水库)的地方,因为附近的大水体能调节小气候,对杨梅的高产优质有较好的作用。 二、良种壮苗的选择:杨梅优良品种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比如既要产量高,又要品质好;既要果形大,又要色泽佳;既要鲜食好,又要可加工等等。如果一个地方较大面积发展杨梅,则还应考虑不同成熟期的优良品种配套。这样不但可缓解采收期间劳力紧张的矛盾,又可延长市场供应期。有的地方若原有野生杨梅较多,则可采用高接的办法改换优良品种。如当地缺乏良种,则可考虑从外地引入接穗苗木。但引种要注意两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等差异及原有品种的熟期,如地域差异较远的引种,必须先少量试种,成功后再扩大,切忌大规模盲目引种。 杨梅苗圃地起苗的天气,最好选无风的阴天或小雨天,这样可减少苗木的水分蒸发。若遇苗圃地干燥,则应先浇透水,后再掘苗,以减少根系损伤。起苗后,应剪去伤残的根系或剪平伤口,促进愈合。如远途运输的苗木,还应用黄泥浆蘸根,后用稻草包扎护根,再用浦包(草包)或编织袋盛好,视苗木大小,每包50-100株。装车时,为保护根系,应将根部朝里,远途运输时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最好在苗上盖好防雨布,免受风吹、日晒,防止根部干燥和苗木发热变质。 苗木质量的好坏,与种植成活率和幼树能否速生早产果关系极大。生产实践证明,凡苗木就地种植或运输距离近的,以种两年生嫁接苗为好;而需长途运输的,以种1年生嫁接苗为宜。 1年生嫁接苗的壮苗标准是: ①品种纯正,无杂苗。 ②根系发达,须根多。 ③嫁接口愈合良好,或有1—2个分枝。 ④主干粗壮,接穗第1分枝点起高30厘米以上,分枝点基部直径不小于0.7厘米。 ⑤无病虫害及受冻等征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