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农村家庭养殖业蓬勃发展,养鸡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农户由于缺乏科学养鸡知识,受传统观念影响,在实际养鸡生产中存在不少问题而影响了经济效益。为了方法便广大养殖户把鸡养好,王老师诊断室和大家交流一下,以通俗易懂的话语介绍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仅供大家参考。 
1、 剂量偏大或不足 有些养鸡户朋友可能是治病心切,总是担心药品上规定的剂量不足,任意加大剂量。这样,鸡只轻则慢性中毒,生长缓慢,损害肝肾功能;重则出现急性中毒,导致鸡只死亡。 家禽发病后,其采食量、饮水量通常要下降,治疗时按下降后的采食量计算用药量,就会造成药量不足,不仅仅达不到治疗效果,也是造成病原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的用药量应按家禽正常的采食量或饮水量来推算。 2、 多种药物并用时忽视药物配伍禁忌 有的养殖户在治疗和预防动物疾病时,认为一两种药物疗效不佳,往往采用增加药物种类的方法,他们认为,用药种类多了可产生药物的累加效应,其实这种作法是错误的。了解药物的功效和化学性质后,合理的搭配药物可起到增加疗效的作用,但药物之间好些有配伍禁忌,大多养殖户对这些了解的少,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还延误了治疗时机。 特别是合成药的使用,不仅仅要避免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其中的辅料性质不一,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如果是酸碱度相反的药物混合使用,会造成两者起反应,影响药物的疗效。 
3、见鸡发病,就用药物治疗,忽视环境因素 如氨味过浓,尘土过多,温度偏低,饮水器具太脏,卫生条件不好等等。这些因素引起的疾病,只靠药物往往不见多大效果。 4、不了解药物疗程 一般病的药物疗程为3-5天,但有些养殖户刚用药2天,一看不起作用,就改换别的 药物,造成疗程过短,效果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见病情稍有好转,马上停止给药。由于治疗不彻底, 病情并未得到彻底治愈,致使疾病再次复发或加重。 5、盲目使用原粉 每一种成品药都经过了科学的加工,大部分由主药及增效剂、助溶剂、稳定剂组成,使用效果较好。原粉含量不一,很难把握用量,且易产生耐药性。 6、频繁使用同一种药 见有些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就滥用此药。既增加了成本,又使有害菌株产生耐药性,还杀灭了消化道内原有的正常菌群,破坏了细菌间相互制约的平衡关系,从而使畜禽抵抗力下降。值得提倡的是,在防治疾病时最好使用中草药,中药被动物机体吸收后,可转化为具有显著抑菌和抗病毒作用的物质,并提高动物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机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 7、长期用药,打持久战 特别是肉鸡饲养,从进雏到出栏,几乎每天都在用药,这种无休止的用药既增加成本,又造成消化道内原有的正常菌群失调,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其他疾病。 8、模仿他人用药 听说某养殖户用某某药治好了病,感觉自家鸡的症状与其相似,也用这种药,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殊不知,多种疾病的症状相似或相同,即使疾病相同,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诱发因素等。在用药时不能单凭主观臆断,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合理的用药。 9、疫苗稀释不当 深井水含有的氯离子会影响疫苗效价,不可直接稀释疫苗,建议用生理盐水或将深井水提前打好静置、沉淀后再使用,严禁用热水、温水及含氯等消毒剂的水稀释。 
10、家禽传染病防控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关键性的措施离不开有效的药物,家禽传染病的防控尤其如此。防控药物包括兽用生物制品、抗菌药、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消毒药等。药物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不仅直截影响防控效果,造成药物、人工的浪费,造成防控最佳时机的错过,甚至还可导致疫情扩散和流行的严重后果。防控药物的选择根据适应症选择药物主要看你是针对预防或控制什么类型禽病的,因为大多数抗菌药(含抗生素类、磺胺类、合成类抗菌药等)都是对细菌性传染病和一部分寄生虫病有效,而其中约大多数抗菌药对病毒性传染病是无效的,但可控制其继发感染。抗病毒药物品种比较少,而且抗病毒的效果大多也不像抗细菌病疗效明显。目前各地正在研究和使用中草药来抗禽病毒病很有发展前途,因为中药材品种多、药源广泛,而且药物残留量和副作用都比西药小。 有些养殖户不注重疾病的预防,只等发病后去治疗,既增加了养殖成本又造成了经济损失。建议加强现代养殖观念,牢固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养重于防的理念,细节决定成败,以上是养殖户在养鸡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生产中及时改正,树立无抗、健康养殖好观念,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学习养殖技术,咨询养殖难题,请参照中国牧业网http://www.china-ah.com,或者关注“王老师诊断室”微信公众号:muye-wang;农牧云商城:groundy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