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视频 | 阿兮 作为地道的农二代,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虽然后来读书后离乡村越来越远,但儿时农村的记忆特别深刻。

也不知为什么,当年明明家里条件不好,每天吃地瓜饼子野菜,一年也扯不上一件新衣裳,上学背的书包都是母亲拿碎花布做的,铅笔本子是母亲养鸡卖鸡蛋的钱换的,可就是觉得美好。每每忆及童年农村经历,喋喋不休,如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恨不能再重新回去经历一回才好。 
我想这就是许多在各大城市的农二代们,即使混得多么功成名就,依然心心念念着故乡一样。故乡是他们回不去的乡愁,那里有他们的根。很庆幸,我生活在五六七八线的县级市,离我故乡的根很近。只要想,随时可以一脚油门,奔向家乡的海滩,或者家乡的大山深处。顿时幸福满满。 
这不,上个星期天,朋友相约,去她农村老家聚一下。她说什么也不用带,去吃自家小菜园种的绿色有机蔬菜,菜豆、西红柿、茄子、土豆正新鲜蓬勃呢。还说新鲜玉米已长成,可以煮着吃或烧着吃了。黄豆的豆角也长得饱满,可以蒸着吃。自家大锅发的馒头,大锅菜。又说自家园里的西瓜熟透了。若是我们爱动,先去山上玩玩,招远罗山上的野花椒开花了,这个时间掐花椒花回来炸酱吃最有味道。有兴趣还可以粘知了,——知了一场雨后刚刚冒出来,正满山遍野蝉唱悠扬呢。 
啊,这样的场景,想想也是心驰神往,马上醉了。虽然这帮朋友都已是年过半百,陡然雀跃如儿童。内心生出儿时相约着去山坡僻静处偷烧玉米、地瓜一样的隐秘快乐,一时间恨不能插了双翅,立时三刻飞了过去。于是快速集结号,十余人,分乘三辆车,杀奔罗山脚下欧家夼而去。 
到仙山焉能错过入山机会?这罗山,自古就是胶东道教清修之地。丘处机,周公,六公等诸多仙家都在此修炼过。相传著名仙家安期生当年就在罗山采药,然后去海上以药草济世人。元封二年,汉武帝至东莱寻神人安期生不遇,逢天旱,至万里沙祷雨,这也是史书有记载的。 
《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载:春,正月,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无所见,见大人迹云。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时岁旱,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而这大人迹,在招远老县志中有记载清晰,正在罗山,磐石上一方硕大的仙人足印! 
嘿,又扯远了。笔者对招远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村落和乡俗非遗等有些痴迷,一说起来就刹不住车。若有朋友对此有兴趣,以后我会单独开帖写个系列。 
罗山小游。松下。石上。山风习习。松涛阵阵。蝉鸣此起彼伏。美哉。但最美的,还不是这些。最美的是在如此酷暑天气里,有朋友亲自下厨,为大家擀一顿够十几个人吃的手擀面! 厨房里,因一直在烧火烀玉米,蒸黄豆角,那炕上早已是热得烫人。朋友梅姐的老公(我们喊梅姐夫)张校长,脱去上衣,光着膀子依然汗流浃背,为大家擀面。 
这小时候常见的场景,即便在农村,现在也很少见了。没人再花这样的力气手擀面,商店里,各种面条、方便面数不胜数,就是想吃新鲜的,也有小型家庭压面机。饭店里的所谓手擀面,也不过是压面机新压出的新鲜面条罢了,手擀这么费工夫,还不出数量,他们才不会做赔本买卖。 不瞒您说,笔者已经有二十年没吃过纯手工做的手擀面了。可以想见,这次心情的激动。我也是陪着擀面的主人,一直在热得焖炉一样的小厨房里,呆了二十多分钟,才录制了这段珍贵视频。 
我扬言,手擀面若干年后要申报非遗了,朋友笑。大家觉得呢?我马上50岁了,还不会擀面条。很想知道,现在农村还会擀面条的有多少人?城市人怕是会的更寥若星辰吧?欢迎大家留言聊聊。 下面就是这段珍贵的视频了,值得你收藏留存(遇到这样的机会不会太多的)。我录制的非常仔细,好好看,也许你可以掌握手擀面的技巧,也自己在家里尝试一下哦。 视频里都是最原汁原味的当地口音,朋友在一起不需要端着,自然乡音流露,坦然自在了。莫笑莫笑。 视频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