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的主要技术管理要点
一、 进雏鸡前的准备 1、鸡舍清洁:进鸡前一个月彻底清扫鸡舍墙壁、地面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对鸡笼 、料槽、水槽、等用用具进行彻底清洗备用。 3、用具的准备:光照设备、保温设备,育雏器以及药品和饲料准备情况。 4、消毒: 进雏前 30天鸡舍用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7.5克,加入福尔马林15毫升,进行熏蒸消毒。笼具用火焰喷枪进行火焰消毒后在用2%火碱水喷洒消毒。 5、鸡舍温度:进鸡前一天育雏舍进行升温,舍温达33℃一35℃范围。 二、育雏鸡的饲养管理要点 1选雏 挑健壮的雏鸡,主要通过看、摸、听、所谓“看”,就是看外形,大小是否均匀,符合品种标准;羽毛是否清洁整齐,富有光泽。“摸”,就是摸身上是否丰满,有弹性。“听”则听叫声是否清脆响亮。 健壮的雏鸡一般表现为:眼大有神,腿干结实,绒毛整齐,活泼好动,腹部收缩良好,手摸柔软富有弹性,脐部没有出备点,握在手里感觉饱满温暖,挣扎有力。反之,精神萎靡,绒毛杂乱,脐部有出血痕迹等均属弱雏。 2、饮水 雏鸡运回后立即开始饮水,饮水最好先饮5%葡萄糖水,同时配合电解多微集中饮水5—7天,缓解运输带来的应激反应提高成活率。水装至饮水器的1/3,为了保持饮水卫生,每天应更换3-4次,有条件的可用凉开水,切忌用饮生水 3、开食 雏鸡饮水后开始饲喂饲料,开始1-2天可在笼底铺报纸,将全价颗粒饲料撒放到报纸上。随着日龄增大,可撤掉报纸,换上料槽,育雏期喂料,少量、勤添为主,可每2小时添加一次。不同日龄雏鸡耗料(克/每只、每日),因品种、个体发育、饲喂方法不同而有差异,大致为:1-10日龄为8克,20日龄为15克,25日龄为16克,30日龄为30克,50日龄为40克。 4、密度 密度过大、过小都不合适。应根据雏鸡日龄大小、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和通风条件等进行调整。雏鸡1-2周龄饲养密度,笼养60只/平方米,平养30只/平方米;3-4周龄笼养40只/平方米,平养25只/平方米。饲养密度是否恰当,与雏鸡发育和鸡舍密充分利用切相关。冬春稍密,夏季稍稀,网育可密,地面平养要稀。 5、温度 在雏鸡到第一天的温度应达到37-38℃范围内要求鸡群均匀的分布到鸡笼,不要集中热源或远离热源,以后每周降2℃一3℃,夏季降到室温为止,冬天20℃一22℃即稳定,最低不低于18℃。通过观察鸡群动态,判定温度高低,温度过高,鸡群远离热源,张嘴呼吸,两翅伏地。温度低时,鸡群紧靠热源出现扎堆,温度合适鸡群分布均匀。活动正常,叫声清脆响亮。 6、湿度 育雏室在一周内相对湿度应必须接近75%,一般要求第一周70一75%,第二周至第七周为65%左右。以维持雏鸡正常的代谢活动、卵黄吸收、避免脱水、促进羽毛生长等。湿度大,易诱发气囊炎、霉菌、支原体等感染;湿度低,不利于卵黄吸收 ,易使雏鸡长势差。 7、光照 光照除了对鸡性成熟有影响之外,还有杀菌消毒作用。雏鸡1—3日龄可用人工每天补充光照至23小时,4—14日龄每天补充光照至18小时,以后每周缩短l一2小时、至缩短到自然光,灯光照明5—15W/㎡。 8、通风、换气 保持通风:整个鸡舍气流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做到无死角、无贼风,同时避免穿堂风。 9、称重及分群 称重对控制鸡群整体均度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从测出生重开始,每周都对鸡群抽样称重一次,对偏离雏鸡平均体重超过10%的弱雏,要把其单独放在一起,重点照顾,大雏适当调剂饲料量,雏鸡在四周龄时进行第一次分群,分群严格按照饲养密度进行。 10、日常管理工作 (1)日常工作中应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分布、采食、饮水、粪便情况,检查舍内温、湿度,通风情况。将体质较弱的鸡只挑出单独饲养,使其尽快恢复,没有饲养价值应及时淘汰。 (2)对存栏量、死淘数、采食量、平均体重、整齐度、成活率、免疫加药情况等各项生产指标进行记录,以便以后工作中进行查询。 (3)育雏期是大肠杆菌病和呼吸道病的高发期,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应根据以往的发病情况进行预防性投药,在饮水或饲料中加药时,剂量要准确、搅拌均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