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优美生态环境,坚持养殖高品质鹅,却遭遇销路困境—— 5户村民抱团养鹅探索致富路 2月27日,三亚初香种养殖农民合作社养殖户李初和女儿在田野里放养灰鹅。 本报记者 杨洋 邀三五好友,田间作画,地里采风,吃门前屋后农家自种的蔬菜,尝农家饲养的鸡鸭鹅,抛掉世俗的烦扰,体味古人“溪水边煮饭”的野趣,成为许多都市人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走进中廖村,这一切都能实现! 在中廖村,有5户抱团养鹅的村民。他们实诚,一般养殖户养殖的鹅3个月就出栏,他们养的鹅却坚持养殖6个月才出栏;他们朴实,一般的鹅吃的是普通饲料,他们养殖的鹅吃的是 “皇草”(优质的饲料)与杂粮等;他们思路活,一般的鹅都是圈养,他们却学会了发展“林下经济”,让鹅在田野里奔跑、在湿地里快乐栖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执着,看到许多养鹅户走捷径奔小康致富,他们却依然初心不改,坚持高品质养鹅,把绿色、健康理念送给三亚。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因为不懂营销,养鹅的周期长,投入成本高,效益低,连续两年养鹅一直都在亏损运营。至今,他们仍通过所从事的其他产业“反哺”养鹅业。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他们相信只要真诚与执着走高品质养鹅之路,一定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 喂养原生态饲料 打造绿色健康鹅 沿着中廖乡村路穿行,玫瑰花基地、黄秋葵基地、庄稼、牲畜等朴素乡野的元素迎面而来,极致乡土、回归自然成为中廖的品质。在中廖村一隅,有一片50亩的生态地,树木林立,水草丰美,流水回环。近距离接触,更别有洞天。灰鹅成群在池塘游弋,呈几何图形分布的果蔬基地优美自然,环绕池塘的莲雾树果实累累。不远处,300多只灰鹅正在争相觅食。三亚初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初与往常一样,带着女儿,两人头顶西部牛仔帽,在地里与鹅“交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牧歌式的图画徐徐展开。 李初告诉记者,他是大茅村民。多年前租下了这片50亩的地,一直是家人在打理。两年前,他萌发了要让家人吃上原生态食物的念头,才开始走上生态农业之路,选择了养鹅。 要养好鹅,就必须洞悉鹅的秉性,要与鹅成为朋友。李初说,鹅喜干燥,若空气湿度大,鹅就容易“长疮”。所以,他养的鹅一般在上午10点以后放出去“溜达”,下午5点左右,再赶回休憩区。提起鹅,性格木讷的李初有说不完的话。他说,鹅是群居动物,不会走散。它们会凭着气味找到同伴,找寻回家的路。此外,鹅群中,有头鹅,所有的鹅都听从头鹅的使唤,只要头鹅通过声音发出信号,鹅群都会积极响应,成群结队涌向头鹅。 许多养殖户养鹅是因为周期短、投入小、利润丰厚。然而,李初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要想保证鹅的品质,必须“慢工出细活”。他说,一般的鹅吃饲料养殖3个月就能出栏,他们合作社养的鹅都是在草地放养,吃的都是“皇草”外加杂草,还有原生态的玉米粒补给。这种方式养的鹅,肉质鲜美、香而不腻、营养丰富。待鹅的重量达到8斤左右才出栏,整个周期至少6个月左右,比其他养殖户养的鹅出栏时间晚近100天。 酒香也怕巷子深 物美价贵销路难 为有源头活水来,养鹅的知识与技能也得常学常新。很快,李初又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他在林园内种植小叶榄仁等遮阴防风效果好的树种,还有不少本地树种,例如椰子、槟榔等等。他认为,只有成片连荫的树林,才能打造最佳的养殖场地。 李初开辟的两块池塘,周边都种了一些莲雾树,到了莲雾生长的季节,树上红彤彤的莲雾成为园中一景。熟透还来不及采摘的莲雾果熟蒂落掉到池塘里,成为鸭鹅争食的“饲料”。池塘周边的羊角树上,时不时停留着几只不同种类的“上树鸡”,上跳下窜,无乐不欢。 在孵化间侧面,有一个发酵池。李初说,园中禽类的粪便,可以通过发酵成为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可用来施养果蔬。凭着5户村民一路的摸索,林下经济、立体循环农业的雏形已经开始展现。 原生态的、高品质的,价格自然贵。李初从树林下的一个洼坑里,拿出灰鹅刚生下的拳头般大的鹅蛋乐开了怀。他说,他养的鹅,一只8斤左右,市价238元一只,每斤鹅肉近30元。然而,市场上的鹅肉只要15元左右。因价格不占优势,几个农户又不懂如何营销,这两年来一直亏损经营。为了弥补合作社的亏损,他们都是靠所从事的其他产业赚来的钱补贴养鹅产业,这让养鹅合作社艰难前行。尽管市场一直没有打开,但李初他们养的生态鹅,很快传到十里八乡,其他村的村民都上门提货。 至今,关于如何敲开市场的大门,李初等村民还在摸索中。他唯一懂的是,只要货真价实,市场最终会向他抛来“橄榄枝”。 欢迎添加养鹅小助手微信公众号:yexzs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