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仲秋,晚饭后夜幕才渐渐降临。德江县桶井乡郑家村的山坳里,一群群白鹅沿着山路徐徐回归,如同一点点脱贫的希望跳动着。 “不用背、不用抬,一到天黑就回来。”村里的副支书安永飞指着回归的鹅群告诉笔者:“养鹅比较适合我们的村情,现在尽是老年人在家,养鹅见效快又轻松,一年至少出栏3次。”桶井乡是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郑家是其中的一个二类贫困村。面对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该县工商联的程彪被县委派驻郑家村担任帮扶干部。 “郑家一座山,一组一个湾。人住湾湾头,出门就是山。”程彪告诉笔者他初到郑家村的印象。 随后,程彪爬坡上坎逐组逐户进行走访,了解近年来村里的发展情况和群众的想法,努力探索出一条能发展能致富的新路。 程彪说:“郑家村贫困程度深,帮扶必须从短平快项目入手,养鹅不用肩挑背驮,一年还可出栏3次,比较适合村里的居住人群。”村里从来没有养过鹅,能不能成功程彪自己心中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必须先小范围地搞一下试验。”他说。 程彪的想法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7月初,程彪联系到凤冈县一家鹅苗乳化厂家,由单位出资购进了1000只鹅苗,一边按户均50只的标准发放给安明兵、安明礼 等17户贫困户进行喂养,一边与贵阳一家鹅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订单销售模式。 面对几户不敢偿试的贫困户,程彪委托给其他户进行饲养,待出售后从所得纯利润中按50%分给贫困户。 同时,还发动村两委干部进行尝试,力争做出一个成功的样本。家住算子台组的副支书安永飞尝试着养了100只,70天时间里,鹅均长到3.5公斤,成活率也在90%以上。 安永飞按订单上的收购价算了算,现在每只鹅可值80元,一个月后出售每只卖100元,除去成本每只鹅可净收30元。按一年出栏3次,每次200只计算,年可实现净收入1.8万元。 凤窝组的安高全老人在这次尝试中养了50只,现存44只,鹅子的个头与安永飞养的差不多。面对笔者是否继续喂养的提问,他则连连摇头。 原因是没有养殖的场地,周边有的稻田是别村的,一不小心损害别人的庄稼就要产生矛盾纠纷,他宁可平安守贫穷。 面对这一情况,程彪着手在村里成立统一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每个村民组建立互助组进行划片集中养殖,外村的田拟进行流转或按土地入股形式进行统一发展。 在桶井乡,与程彪同住一间宿舍的是县法制办的张海军,他负责的是黎明村。同样作为驻村帮扶干部,在实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他也作出了一个探索性的尝试。 黎明村比郑家村相对海拔较高,常年缺水是黎明村历来的村情。 张海军驻进村后也作出一些思考,听说养旱鸭不需要水,他就组织村干部到本县长丰乡进行实地考察,鼓励大家从事这种投资小的养殖。 在单位的支持下,张海军在黎明村比照郑家村的模式放发了1000只鸭苗给贫困户作试点。 9月23日,笔者来到黎明村刘家组刘向州家中,刘向州正在给鸭子喂饲料,面对快要出栏的鸭子,刘向州看到了一线希望。 刘向州告诉笔者说,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1700多元,如果到出售时每只鸭子有20元的纯利润,他将利用贫困户的5万元“特惠贷”发展到1000只的规模,让他最担心的是旱鸭的销售问题。 在现场,张海军介绍,旱鸭还有1个月长到6公斤左右就可以上市了,他负责在县里联系销售,每只旱鸭的利润20元没有问题。 笔者就此在养鹅的群众中进行了走访,与刘向州想法相同的还有黎计位等10多户,更多群众则在等待试养结果,如果真的每只有20元以上利润,大伙都愿试着迈上这条养殖新路。 据了解,黎明村已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第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联社,联社里有包括养鹅在内的专业合作社,构建了由政府扶持、大户引 领、统一防疫、风险共担的抱团发展机制,给全村人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记者手记:产业的成功发展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德江县桶井乡作为全省的20个极贫乡镇之一,22个村中有18个一类贫困村、4个二类贫困村,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水电路基础设施的极其薄弱,有经济基础、种养技术、思想观念的长期滞后。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桶井乡政府经黎明村至望牌村接通沿河的出境路,相关部门已承诺多年了,却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现在还未曾动工,而身居望牌村有的个体工商户已改向到沿河进货。目前,黎明等多个村已出现了人畜饮水的不足,地里庄稼、园区的果苗奄奄一息、九死一生。有鉴于此,谈何产业发展,谈何脱贫致富?扶产业才是扶根本,强基础才是强产业。 面对桶井这块极贫的硬骨头,省委常委亲自挂帅,市委书记任副组长,纷纷身赴桶井、靠前指挥,这给桶井乡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产业发展的全面崛起带来了全新的希望。而郑家和黎明两个村在驻村单位和干部的支助下,迎难而上、大胆尝试,无疑是一种可喜的尝试,让一部分人看到了产业脱贫的成功探索。(铜仁日报 冯胜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