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防治技术
2017-02-27   来源:六安农批网  作者:mmrens   字体:【 】  浏览:105次   评论:0

虹鳟鱼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防治技术



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Infectious hamatopoietic necro sis of rainbow trout) 

[病因]病原体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其传播途径有:①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②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该病往往于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14天发病。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黏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解剖观察,鳃丝褪色、贫血,肝、脾、肾呈贫血状,褪色,较大鱼胃中具乳白色液体,肠壁出血,肠管内具血色液体。主要病理变化为前肾及脾脏造血组织严重坏死,严重时肾小管、肝脏和胰脏也具坏死病灶。 

[流行及危害]该病广泛流行于美国、加拿大、日本,1985年传入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危害鲑科鱼类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6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0~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诊断]①由突发性批量死亡及典型症状可初步诊断。②用脾脏、前肾及消化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如果发现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肠颗粒细胞坏死可基本确诊。③细胞株分离培养病毒,观察CPE或进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确诊。 

[预防]①养殖设施及工具严格消毒。②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含1%有效碘)50毫克/升浸洗15分钟,但当pH显碱性时可将浓度提高至60毫克/升,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聚乙烯吡咯烷酮碘效果降低。③病鱼彻底销毁。④鱼苗池设在孵化场最上游。⑤鱼苗,鱼种不与青年鱼混养。 

[治疗]无有效治疗方法,一般将病鱼池水温提高至17—20℃可控制病情严重恶化。 

[注意事项]患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鱼肛门所拖粪便较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所拖粪便更粗、更长。
 

Tags:鱼传染 责任编辑:mmrens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虹鳟鱼疾病常见的有营养性疾病体.. [下一篇]         &..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mmrens mmrens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644 个
性别:保密
admin@mmrens.com
企业会员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虹鳟养殖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虹鳟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 虹鳟鱼因其成体沿测线具一棕红色纵纹
· 隔天使用含碘制剂(因虹鳟鱼对氯制剂敏感)消毒剂
· 西班牙最大的私人钓鱼区,因为大批鸟类中毒,禁..
· 虹鳟鱼稚鱼内脏真菌病1.病原病原菌主要是异丝水..
· 虹鳟鱼运输方法简介
· 虹鳟鱼养殖的人工授精技术
· 名优虹鳟鱼的鱼病防治

最新文章

· 虹鳟鱼养殖——细菌性鳃病
·      一、鱼池的建造和布局 &n..
· 虹鳟鱼因其成体沿测线具一棕红色纵纹
· 虹鳟鱼养殖的人工授精技术
· 虹鳟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 虹鳟鱼运输方法简介
· 名优虹鳟鱼的鱼病防治
· 隔天使用含碘制剂(因虹鳟鱼对氯制剂敏感)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