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省霞浦县有这么一个人,初涉海参领域,两个月的时间他就集结到了全国上百个水产经销商,明知市场低迷,他却大量收购,迅速铺开全国销售网络,五年时间打通养殖、收购、加工、销售链条,在海参市场闯出一片天地,靠着海参发家致富,他就是福建海参一哥:郭天助。 初入市场 
△郭天助介绍说货源的多样性很重要 郭天助兄弟姐妹三人,家中排行老大,初中毕业后他就帮助做水产生意的父亲寻找货源。1996年,郭天助经常到北京处理物流中转的事情,多年的打拼,让他对北京的水产市场非常熟悉,逐渐的他有了一个想法。 2002年,郭天助就在北京的水产品市场,建立了自己的水产品销售中心,虽然当时的店面并不大,但是凭借着总为别人着想的做事风格,无论他卖什么产品,都比别人货源多。谁也没想到,只想在北京站住脚的郭天助,却在这个大市场中,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急功近利 
△吐肠的海参导致郭天助亏损500万 2010年,郭天助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他已经积攒了近千万元,这时,他突然拿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在福建省养起了海参、鲍鱼,也就是这1000万元的投入,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改变。 那一年,为了便于管理,郭天助把海参和鲍鱼养在了同一片海域。到了2010年12月,眼看就要过了海参快速生长的季节,别人的海参都长到了6两左右,而他的海参却仍然只是一两,一点儿都没有变,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呢? 原来,鲍鱼的养殖环境水质清澈,水流也稍急,海参却不能适应,风急浪大,就会吐肠,一旦吐肠就无法进食生长。没有海参养殖经验的郭天助,第一次养殖海参,就选在了风急浪大的地方,这导致他直接亏损500多万元,也给他带来了一个教训。 按部就班 
△郭天助失败后自己建起了养殖场 经过这次的失败,郭天助做事开始谨慎起来。2011年下旬,郭天助在霞浦县重新建立了养殖场,每年只投300多万元,循序渐进地进行养殖。 2013年,郭天助的海参养殖成功,一年能产20多万斤,除了自己养殖的海参外,他还收购霞浦县其他养殖户的海参,自己的海参能销售出去就不错了,他收这么多海参要通过什么渠道卖出去呢?这时,一个销售网络正在被郭天助慢慢铺开,两个月时间,他就集结到了全国上百个水产经销商,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能超过400万元,郭天助到底铺了一个什么样的销售大网呢? 胆大心细 原来,过了清明节,随着气温的上升,养殖海参的水温也会升高,这时,海参如果卖不出去,就会生病化皮,最终化为海水,渔民一年也就白辛苦了。郭天助自己也养殖海参,他深知海参卖不出去的后果会是什么样。所以只要有养殖户给他打电话,海参质量好,他就会收,可是他收这么多海参,要怎么卖出去呢?答案竟是一道菜。 
△郭天助的速食海参产品“佛跳墙” “佛跳墙”,是福建省的一道名菜,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在福建省很多餐饮企业都会做这道菜,然而,郭天助就在这道对于福建人来说,很大众化的“佛跳墙”上,找到了销售海参的办法。 干海参需要泡发后才能食用,费时费力,郭天助发现,很多酒店在制作海参菜品时,对于员工的工资和海参的加工方法很是头疼。郭天助把海参、鲍鱼、裙边、鱼肚、干贝等七八种产品混合到一起,做成了佛跳墙,将佛跳墙进行批量化生产,饭店只需要将这种成罐的佛跳墙加热15分钟就可以食用了,简单方便。 郭天助告诉记者,今年他收回来的海参,百分之十已经加工成了这些食用起来既简单又方便的产品。到2016年4月底,郭天助的佛跳墙、小米海参、鲜食熟冻海参等产品,上市仅五个月时间,郭天助的订单已经达到了700多万元。 发家致富 
△郭天助打通产业链应对市场 现在,郭天助在北京、上海、广州、内蒙古等地,拥有海参、鲍鱼批发中心5个,产品通过这5个批发中心销给经销商。在福建省拥有海参、鲍鱼养殖水面各8000平方米,他还会在相应的季节去大连、日本、韩国等地,收购不同品种的海参,把多元化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下一步,郭天助打算与电商合作,让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品尝到他的海参。 监制\\宋锦峰 主编\\张洁 责编\\杜婧 编辑\\苏欣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