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晚收七八天,增产一成很简单;小麦晚种七八天,壮苗三抗利增产! 《北方农村报》特约专家王智广 农民习惯上把玉米苞叶发黄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这是极不准确的,此时收获,将会减产10%左右。玉米只有完全成熟,粒重才最大,产量才最高。玉米适期晚收,是一项不增加种植成本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的主推技术。 玉米80%~90%的子粒产量来自于灌浆期间的光合产物,玉米灌浆时间越长,灌浆强度越大,玉米产量就越高,所以在玉米生长后期延长灌浆期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试验表明从苞叶刚变黄的蜡熟初期,到苞叶干枯发松的完熟期,每晚收1天,千粒重会增加3~5克,一般每晚收1天,可增产20斤左右。一般在10月5日到10月10日之间收获为好,识别标准就是“灌浆线消失、黑层出现”。 【图1】 
据青岛农业大学资料,黄淮海夏玉米区,一般参照品种“郑单958”的收获临界期为10月10日。 当前生产上应用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多有“假熟”现象,即玉米苞叶提早变白而子粒尚未停止灌浆。这些品种往往被提前收获。一般在授粉后40~45天,即乳线下移到1/2至3/4时已经收获,比完全生理成熟要早8~10天,一般减产8%左右,中晚熟品种的减产幅度则达到10%以上。真正成熟的标志是籽粒变硬,籽粒灌浆乳线移至籽粒基部并完全消失,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籽粒呈现玉米品种固有颜色和特征,果穗、苞叶变干、蓬松,呈白色。 【图2】我国吉林、陕西、新疆、内蒙4块玉米超高产田,都是玉米完熟期收获的。另外,推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均匀,小粒、秕粒减少,籽粒含水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高,商品性好,也便于脱粒储存。 
据《玉米科学》刊载的《玉米最佳收获期的主要相关性状研究初探》一文试验结果,玉米黑色层是随籽粒干物质积累和脱水逐渐由浅灰色变褐至黑的过程,授粉后25天籽粒出现浅灰色覆盖层,授粉后40天转为浅黑色,玉米乳线消失期在果穗苞叶枯白后的6~15天。玉米适当晚收不仅能增加子粒中淀粉产量,其他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数量也随之增加,从而提高营养质量。 【图3】玉米成熟度差,品种的产量得不到发挥。例如,中国的玉米收获期偏早,美国的玉米收获期偏晚。 
【图4、图5、图6】玉米最佳收获的标准是:苞叶变白、上口松开、黑层出现、乳线消失。 
【图7、图8】玉米种业界的大鳄刘石在《你真的了解籽粒收获吗?》一文中指出:① “ 籽粒收获是当今玉米种业界最时髦的概念和话题。任何新上市品种, 无论其生育期和产量表现如何,一定要和籽粒收获的概念沾亲带故,都要作籽粒收获的演示,小炒一番。然而,并不是能够进行籽粒收获演示的品种都能籽粒收获。这是因为,在某些年、某些地区可以勉强进行籽粒收获, 不代表这个品种有稳定和广泛适用于籽粒收获的特性。” ②“拿籽粒收获机械来说, 西方发达国家在近半个世纪之前就已基本完成机械化收获籽粒的升级。在收获籽粒的同时,应具备处理秸秆的多种能力—或粉碎直接还田,或打包用作生物燃料,或收获作为黄贮饲料等, 既帮助农民获得多重收益,也有利于解决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该文配图的美国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均是完熟期(Photo Source: Google Image)。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冬前积温偏高,小麦过早播种,容易出现“旺长弱苗”,为了高产稳产埋下隐患:①造成冬前麦苗发育过快,小麦抗寒能力降低。②播后气温较高,增加植株感病几率。③冬前过多消耗肥力,不利于壮苗抗倒,后期也容易脱肥早衰【图9】。 
当前,农业机械的普及致使玉米腾茬、小麦播种时间已大大缩短,在正常年份适时推迟玉米收获期并不影响种麦。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在10月15日前后播种小麦比较适宜。 对于小麦来说,播期适当推迟,可避免麦苗徒长,增强抗病、抗冻、抗倒能力,利于促成壮苗,增加产量。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如下: 玉米晚收七八天,增产一成很简单。 小麦晚种七八天,壮苗三抗利增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