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日子是越来越难过了,今年更是遭遇了困难重重,我们不禁要问一句,如何度过今年的“寒冬”? 遭遇了大旱,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又遇到了暴雨大风,雪上加霜;在不久的将来,农民还有可能遭遇卖粮难,这是最大的问题。 
旱灾让农民损失惨重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旱灾的情况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很多农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损失惨重,在往年收入6-700元/亩的耕地,今年有的减产30%,有的甚至绝收,不等玉米收获,就得连杆卖做青贮饲料,每亩仅能收获100多块钱,自己算算得损失多少钱? 
“狮子山”台风又给农民致命一击。 旱灾的影响还没有缓解,“狮子山”台风又狠狠给了农民致命一击,连续多日降雨,这对农民来说是好事,多少能起点作用。可是没想到的是,不光下雨,还伴随着大风,这可要了农民的命了,大片的玉米倒伏,这回连青贮饲料都卖不了了,损失更为惨重。 
国储取消,最大的收购商退出,农民或将遭遇卖粮难。 玉米临储执行了8个年头,在这个期间,农民卖粮得到了保证,虽然扭曲了市场价格,导致内外价差巨大,但不可否认,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即使在去年大幅下调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使得农民收入锐减,但是不管贵贱,农民的玉米卖出去了,这就给农民一个基本的保障。今年就不同了,玉米临储取消,中储粮退出收储市场,交由市场化收购。 没了这个大收购商,市场化的收购显然不能应付如此大规模的玉米上市。 
首先贸易商面对动荡的玉米政策,不可能高价收购玉米,并且也没有那个资金实力去大规模收购玉米,只能是看眼下情况,适当的收购。而且中储粮的常年垄断,市场贸易商也不具备完善的收储设备与条件,仓储、资金、烘干、运输各项条件都不具备。 其次企业也不会大量收购,现在对于市场价格都一路看空,谁也不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去采购过多的玉米,只能是随用随采,不会保持较高的库存。 
所以玉米一旦上市,国家不出手兜底的话,很容易出现卖粮难。 今年可谓是农民多灾多难的一年,产量下滑,价格下跌,还将遭遇卖粮难,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农民,农民如何存活? ------------------------------------ 更多农业热点新闻,更实用的农业技术,更色彩的农人生活趣事尽在“农医生资讯”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ewsonline1 ←长按可进行复制呦) 投稿邮箱:2358372049@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