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焦点 | 河南红枣新疆扎根,一颗红枣令两地结缘
2016-05-30   来源:安庆农批网  作者:yang   字体:【 】  浏览:50次   评论:0

“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一个是中原腹地,一个是大漠深处,河南新郑与新疆若羌,两个相距近3千公里的地方,因为一颗红枣而结缘。从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到企业帮扶,来自河南的红枣在南疆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形成了庞大的红枣产业,老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月,蔚蓝的天空,骄阳炙热。新疆若羌县正是枣花盛开的时节,一棵棵枣树成林成片,一簇簇枣花缀满枝头。64岁的红枣专家孙文奇,正在枣树林里给乡亲们讲解怎么剪枝、疏花。

啥叫“直播建园”了,就是用种子按咱的行距给它直接播下去,种植长一年之后,第二年直接嫁接。第二年让它长,它能长六七十公分,……

老家在河南新郑的孙文奇,20多年来,年年来到新疆。从每年3月初枣树发芽,到10月底枣树成熟,一年中大半时间,他都守在这里。孙文奇说,是红枣让他和这片土地结缘的。

开始栽种的时候,不好活。咱们从河南新郑引过来枣苗,开栽成活率很低。后来有一个枣叫扁核酸,嫁接之后长势强,用扁核酸栽过后再嫁接。也是一个典型。

若羌地处新疆巴音郭楞州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土壤贫瘠,沙尘暴肆虐。以前,农民靠着种植小麦、棉花获得微薄的收入。虽然当地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农民致富的方法。但都因当地恶劣的环境而失败。当河南新郑人孙文奇他们带着灰枣树苗来新疆,尝试与新疆红枣嫁接时,让若羌人重新看到了希望。若羌县委常委简小东:

来自于河南新郑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理念,为我们推广红枣产业起到了作用,对我们的拉动特别大。在若羌的原来的315国道以南,全是戈壁荒滩,第一铁锹动土之后,在现在的戈壁荒滩已经建成了几十家企业,我们叫若羌县的农业产品加工园。

若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光热资源优势,造就了最佳的红枣生长环境。大量的新郑灰枣树苗,开始从河南来到新疆落户。

今年69岁的宋礼是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村民,他说,当初选择种植红枣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说个实话,农民大部分不满意,因为农民不知道呀,谁知道这个东西能卖上钱,都有抵触心理。

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宋礼“冒险”把家里的地全部种上了枣树。2003年,开始枣树嫁接,2005年,宋礼卖红枣就收入3万元。曾经穷得连孩子几十元的救命钱都没有的他,第一次挣到这么多钱,宋礼愣是把3万块钱揣在身上,整整揣了一个月。

02年种上以后,03年嫁接,05年7亩地收入三万,那时候把我惊奇的,我把那三万块整整装了一个月,等到最后一年比一年高,最后一百万、二百万也不惊奇。

如今,宋礼种植红枣平均年收入达到40万元。土坯房变成了两层楼,小轿车、电动车、拖拉机如今都应有尽有,家里还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和一套门面房。

起初,若羌县的红枣种植是零零散散,每年来自新郑的技术人员到若羌县及周边的枣园,培训枣树树体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平均每年参加培训的新疆枣农多达1万多人。当地老百姓见了孙文奇,都会亲切地说,“河南专家又来了”!吾塔木乡依格孜吾斯塘村村民木天力甫·艾买提说:

参加了好几场培训,2010年开始,磨芽、摘鲜、冬天的管理,那时候不知道。原来一亩地二三百公斤。现在嘛,最低的800公斤,多了一吨二。2011年我卖了87万。

小红枣,大产业。2008年,河南枣业龙头品牌“好想你”公司进驻若羌,建立红枣加工分公司。公司副总经理石聚领说,正是河南企业的到来,让农民看到了红枣种植的巨大经济效益:

当时的红枣2块钱一斤,卖不出去。只有我们一个企业过来采购,我们通过市场说服力,量加大价格也就上去了,从2块到4块到10块,看到商机之后,内地好多红枣企业也来采购。农民看到了种一亩地,我能收入几万块钱,十几亩地,一年几百万的收入,所以他们非常开心。

根据若羌县农林部门统计,2015年,全县22万亩红枣产量就达6.53万吨,给农民带来近20亿元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连续7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如今的红枣,已成为若羌农民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也成为若羌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因为红枣,若羌县被授予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称号。若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简小东说,从河南新郑引进、在若羌土地上成为摇钱树的红枣,是河南和新疆之间的“连心枣”:

我们农民形象的将红枣做为红枣银行,在若羌你问一下农民,都是(年收入)几十万,我们的红枣从开始的(人均)3千块,5千块,到后来的1万、1万5,到去年的两万八,都是通过种红枣。

有人说,南疆经济就是红白经济。在种植地图上,由若羌放眼整个南疆,北至天山脚下,南至昆仑山麓,西至帕米尔高原,东到罗布泊遗址,围绕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凡是有雪水浇灌的地方,每个县、乡、村,每个建设兵团,都种植了大量红枣。乡亲们说,原来的棉花让他们在新疆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红枣让他们富裕起来。若羌县副县长阿里木·艾山表示,现在若羌农民每挣10元,有8元来自红枣。

原来若羌县主要是黑白产业,黑是石油、白是棉花。通过这十几年努力,老百姓农业产业结构从白色产业调整到红色产业,也希望河南和新疆进一步合作,把红枣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记者:任磊萍、纪翔,郑州台记者郭涛

编辑:纪翔、岳佳佳

Tags:焦点 责任编辑:yang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漫谈|勾兑、造假,蜂产品行业乱象.. [下一篇]互动 | 您身边有吸烟的孩子吗?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