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指出,中国农业经济运行中有总量平衡的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当前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表现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结构方面。农业发展突出问题的解决、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近日举办的“新三农-新业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的先进理念及策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该怎么理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在会上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10个字可拆分成4个小名词,农业指的是农业领域;供给侧指的是供给方面;结构性是指要实施并实现结构优化;改革是实现的方式方法。宋洪远: 逻辑是这样的,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解决供给侧结构的矛盾。从而解决农业的长期发展问题。 当前,与制造业、服务业面临的情况非常类似,我国农业供给侧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精端产品稀缺、同质化恶性竞争频现、中低端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出现萎缩等。宋洪远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而实现无缝对接就要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做好创新。 改革里面一个重要的举措和理念就是创新,也是我们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位的理念,创新有制度创新有体制创新,更重要的是基础创新。 宋洪远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智慧农业正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创新,在微调着供给侧的供给结构。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雁峰认为,我国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 我们现在的很多产品处于一个全面过剩的一个现象,但是优质的产品是短缺的,或者说优质的产品的供应的需求之间是不匹配的,作为消费者,我们过去从吃不饱到现在吃得饱,下一步还要吃的健康吃的营养,甚至要吃出文化。 王雁峰认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需要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做好农产品产出端的结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需要根据国家的政策、市场的行情调整作物的栽培面积和种类,政府需要进行指导,参与其中的企业也要积极转型。总体而言,改变会带来暂时性的风险,但是对于参与其中的相关者而言,从长期来看,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雁峰: 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更像是一个方法论,就是它给中国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出一个方法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农业关注和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所以这里面藏有无数的机会。 

黑龙江、吉林是我国的玉米产出大省,今年当地的种植户、种子销售商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吉林省松江市的一位种子销售商崔老板说,今年玉米种子的销售情况大不如前。 现在也就是销售一万袋左右,往年都是两、三万袋,玉米价格非常不稳,所以种植户选择性非常强。 据经销商说,当地的玉米种植面积非常固定,种子销售的数量也好核算,今年出现销量锐减的情况,尚属首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根本原因是农民们调整了种植结构。龙江县农民张有福种了80多亩地,这80多亩地,原先他只种玉米,如今他开始种杂粮了。 我种了80亩地,得有70亩地是苞米,剩下的10亩、20亩的种点杂粮。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有很多原因,政策性的因素影响较大。去年玉米收购和收储价格的下降,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约束,导致产量不稳定,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影响,很多农民自发进行了种植结构的调整,龙江县一村支书说: 我们找到订单农业了,说的是谷子,我们这里还适合种谷子,为啥不调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以及它背后的含义,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实施。中央已经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光延伸到农业领域,并将其当作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举措。随着农产品的供给侧向生态、绿色的转变,中国的农业将会更加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李鑫 编辑: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