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关注哦 农业改革看供给 
十八大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如何生产出市场更需要的农产品,如何让农业单位效益得到更大的提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内容。 对此,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系列报道《农业改革看供给》,在全国选取部分地区,就种养殖的供给侧改革情况进行报道。 导语 今年,国家计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主要就是在东北内蒙古玉米生产的“镰刀弯”地区,内蒙古通辽市首当其冲。 目前对于农民来说,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种玉米,轻车熟路,但是效益越来越差;二是改种其他作物,也许有效益,但是面临风险。而且最关键的是,种了一辈子玉米,不种这个种什么?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敖登台村,村民陆勇正在给合作社的黄牛喂食饲料,他告诉记者,这种饲料叫青贮饲料,是青储玉米加工而成,黄牛吃了它,会有很多好处。 陆勇:这东西首先说长肉这块,同样的饲养期,在相同的饲料添加情况下能增加10%,产奶能增加20%,你不喂青贮的前提下,拟投入10斤精料,它也就长3斤肉,喂青贮能长3斤半。 今年,中央决定调整我国“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为了落实国家政策,通辽市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压减了111.54万亩,其中,100万亩用来鼓励农民种植青贮玉米。 
(被地膜覆盖的青贮玉米苗) 陆勇种植青贮玉米和结构调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刚开始,他只是为了更好地养殖黄牛,于是从周围村民手里承包了200亩耕地,专门种植青贮玉米。但后来他发现,青储玉米不但种植方便,而且亩产量很高。 陆勇:青储玉米的话,假如你不养殖牛羊的话,青贮玉米你按6吨半算吧,咱们当地的市场价格就350,6吨半乘以350大约2000多,种普通苞米,咱们这单产也就1800斤左右,现在市场价格不算乐观,按照大家预测7毛,1800斤就算2000斤才1400块钱吧。 
(工作人员在给肉牛喂食青贮饲料) 看到收益不错,陆勇打算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再从周围农民手里流转300亩土地。 陆勇:我这个规模种群扩大以后,我肯定要从农民手里大量流转土地,也想给大伙做个示范带头作用。 但是,陆勇的愿望并不能得到太多村民的认可。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苏日根塔拉嘎查,村民们最近正在讨论春耕是否要种植青贮玉米,但是思前想后,大家还是有很多顾虑无法解决。村民何昌海。 何昌海:我们也想种植青贮玉米,但是它回收不行,没有销售渠道,养殖还没跟上去,如果我们种青贮就为了那几头牛的话,那我们不还赔了么。 
(村民陆勇接受记者采访) 对于村民的疑虑,陆勇也表示理解,现如今,全国的牛羊养殖业对于内蒙古的青贮玉米市场还不够关注,通辽政府必须加强宣传,吸引更多企业与农户合作。 陆勇:市场这块还需要培育,青贮这块,首先企业要认识到它的好处。下一步咱们合作社也在琢磨这个事,现在周边像辽宁、吉林、黑龙江,他们对这个青贮饲料的需求量也是很大,我们也在开拓这个市场,大量引导农民把这个青贮料种起来,完了咱们成立一个合作组织,把这个青贮料打包,运到其它的地区。这市场培育有个过程,真正培育起来以后农民会种的。 和青贮玉米一样,在玉米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村民普遍担心的就是种了别的作物,收获后找不到地方卖,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肖华对这个问题感触很深。 肖华:从农民来看,他最大的目的就是啥呢,我种出的东西,一能卖出去,二我能卖个好价钱,三我的收入比较高。 
(央广记者韩晓采访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肖华) 为了给农民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通辽市各旗县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且对农村合作社进行项目扶持。 肖华:其实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这次出现这么大面积玉米压减之后,通辽各旗县市区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现象,跟这几年积累的龙头企业有很大关系。这些基础产业的行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玉米大面积种植向结构合理调整。除了企业以外,还有培育的合作社、专业营销组织,这一大群新型的主体。而且我们每年市里面在项目扶持上,对这些专业主体都予以倾斜。凡是你规模的带动老百姓致富的,那我们就重点优先过去了。 除了依靠企业和合作社,在通辽市,大部分的农民都是自产自销,他们必须自己在市场上寻找销路。对于这些普通老百姓,政府正在鼓励他们开办网店。 肖华:不要小看这个自销,自销老百姓量不小。我们在下面宣传的时候,也是鼓励各地政府扶持农民进行网店开办,尤其它涉及到食品,食品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批准,所以组织一些相应的网店。 相比较于依靠自身寻找致富路,在玉米调整的过程中,通辽市大多数农民还是希望依靠政府。 今年,通辽市开始在乡村大规模提倡的“庭院经济”,据说,“庭院经济”中的果树都是政府免费赠送的,种植期间,还会有技术专家进行指导,就算后期管理果树死亡,政府还会给他们发放新苗,这种全程保护的模式让农民很放心。村民何昌海。 何昌海:庭院经济我觉得挺有希望的,真挺好的,这个是对我们每一个家庭来讲特别重要,因为它少,都是在这片院子一小块地,谁都想让它百分之百的活,谁都想让它多出点钱。 
(农民在自家后院种植的果树) 科左中旗希伯花镇今年为农民选取了23000株果树和锦绣海棠,希伯花镇党委副书记严海红告诉记者,按照市场行情,“庭院经济”的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 严海红:头几年经过市场调查,4块、5块、6块每斤,市场效益非常好,纯收益能达到万元,现在一部分百姓种植积极性非常高。 “庭院经济”的果树苗成长周期较长,要三年之后才能成活,短时间之内还看不到它的效益。尽管如此,通辽市各地的农民还是疯了一样的申请种植。在农民看来,除了收入比较可观以外,更重要的,是“庭院经济”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看起来更有保障。 现如今,通辽市大部分农民对国家政策仍然非常依赖,认为政府对自己的帮助非常重要。希伯花村村民吴世广。 吴世广:我的想法,还是得依赖国家。 记者:你都想依赖啥? 吴世广:依赖好政策呗,咱们全国农民还是多吧,饿不死咱们老百姓吧?这优惠政策不得有啊?要不老百姓种地依赖谁啊? 吴世广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通辽老百姓的心声,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肖华认为,农民依赖国家政策的心态并没有不妥的地方,作为结构调整中直接关系群体,他们本身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风险,这时候当然需要国家的扶持。 肖华:农民就是希望,国家能够在整个结构调整这方面,能够给予相关的扶持,因为毕竟农民承受了风险,市场的风险,所以他们渴望国家出台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因为这么大宗的农产品,而且这么大比例的农村的消费群体,所以国家把农民扶持富了,农民兜里有钱了,他转向能拉动内需,促进整体经济的提升。 记者:韩晓、张玉萍、白永梅、关雪峰 编辑:韩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