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大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如何生产出市场更需要的农产品,如何让农业单位效益得到更大的提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内容。 今天,我们去内蒙古通辽市的玉米种植区看一看。去年,国家计划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计划2016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其中,内蒙古地区力争减少玉米面积200万亩。作为国家重要的玉米商品粮基地,通辽市首当其冲,今年,通辽市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压减了111.54万亩。另外,2016年,国家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这标志着玉米的价格将随着市场变化,农民不再享受国家的收储政策。面对玉米供给侧改革,通辽市祖祖辈辈种植玉米的农民会有什么样的反映?他们能适应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吗?在转型的过程中,通辽市的农民又遇到哪些困境呢? 
第一篇: 艰难转型的大玉米 还有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就是玉米开始春耕的时节,但是,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苏日根塔拉嘎查,农民何昌海仍然没有购买春耕要用的农资。每天,他都会蹲在田埂边,望着自家的30亩地,纠结今年种点啥 【何昌海:现在我就犯愁这事呢,现在种子也没购,肥也没购,现在玉米掉价之后我不知道种啥好了,不知道种啥能挣点钱。】 在内蒙古通辽市,和何昌海一样纠结的农民有很多。今年,国家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变成“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就是价格跟着市场走,国家不再收储。这让何昌海眼里的“铁杆庄稼”一下没了保证。 【何昌海:苞米不值钱了,卖完了之后,在生活上来讲只能闹个温饱,要是供一个学生的话根本就不够,吃点药再打点针就完了,那更不够了。】 
(村支书袁春龙在给记者计算玉米收成情况) 袁春龙是科左中旗苏日根塔拉嘎查的村支书,也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最近,他几乎每天都要召集村干部,讨论今年的种植计划。今年,通辽市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压减了111.54万亩。袁春龙也把自家的300亩地腾出170亩,准备种植土豆和花生。另外,他还走家串户,劝说村民跟他一起试着改种,但是收获的成效并不明显。很多村民对玉米的价格仍然抱有幻想,认为今年玉米收入虽然会有所减少,但至少可以保证不赔钱。 【袁春龙:对农民来看这大苞米不算保命田嘛,别的不行的情况下,这大苞米至少不会赔吧,再亏至少能有个保障,价格低少挣点呗。】 除此以外,因为缺乏市场经验,村民们也担心自己种的东西找不到地方卖。 【袁春龙:我也问过村民,但他说,我种出来谁收啊?谁要啊?往哪卖啊?这是主要。也想把这个产业改变一下,改变种玉米的历史,主要是不知道上哪卖。】 
(小三合村圆葱收获留照) 比之下,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育新镇小三合村,村民袁义君的担忧就少了很多。因为村里十年前就有种植圆葱发家致富的先例,技术很成熟,销路也很多,所以今年袁义君毫不犹豫就把田里种植的大玉米改种成了圆葱。不过,袁义君也坦言,如果小三合村里没有如此成功的种植圆葱的经验,他也不会这么轻松就作出决定。 【袁义君:如果说没有这个项目,那我真是要担心,不敢。这样从是肯定比苞米挣得多所以我敢,你要别的方面根本没干过,你根本就一点不知道,还没人扶持你,还没人给你领头,还没人给你做过实验,所以你更不敢往那方面发展。】 和袁义君一样,通辽市大部分玉米种植户放心转变种植结构要有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要看到成规模的种植面积,多选择的销售渠道,以及亲眼所见的真实收益。否则的话,他们的转型之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谨慎考察。村民何昌海。 【何昌海:以前也没种过,这也是头一年,我对自己信不过啊,这要一旦销路不行,那我的生活方面就不行了,我一年就指着这点地了。如果人都种过,价钱都有了,那我有啥担心的,是不是?如果形成规模了,我们大伙看到了,我们都放心去种。是不是这个道理?】 现如今,通辽市的玉米种植户们都是根据自己村里以往实践过的种植经验进行小规模改种。村民只会拿出一小部分地进行尝试,不会大面积种植。何昌海说,他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村里能找到一个龙头企业或者带头人,给他们解决转型的后顾之忧。 【何昌海:现在我们就缺一个啥呢,就缺一个领头的,给引进一个什么项目啊。如果现在真能出来这么一个带头人,能把我们老百姓都带富那真的特别感谢。】 
(通辽农民正在进行春耕) 为了满足村民的愿望,通辽市各地也在积极和其他省市的龙头企业进行联系,希望得到企业扶持。通辽市科左中旗希伯花镇希伯花村今年和江西谱赛科生物有限公司合作,鼓励村民转型种植甜叶菊,公司可以解决技术问题和收购问题。尽管如此,希伯花村的大部分农民还是愿意种植玉米。因为种植甜叶菊前期投入很大,大家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村民吴世广。 【吴世广:现在我比如想种甜叶,它的开支太大,一亩地要1000多,要不为啥老百姓接受不了。】 除了种植甜叶菊以外,伯花镇的很多村民还有其他转型想法。但都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实现。 【记者:你们现在最缺的是啥啊?】【吴世广:缺钱,要给贷款更好了,贷款啥都行。就是我种苞米要陪了,国家给我贷款,我养牛转化一下,也可以。】 
吴世广告诉记者,农民想要取得资金的主要途径就是贷款,但是,政策规定农民在信用社贷款必须要“三户联保”。三户联保,顾名思义,就是在经信用社审核同意的优质农户间成立的一个贷款团体,共同设定担保,还款责任和损失风险补偿。但是,想找到原以为自己担保的农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吴世广:比如说联保,借给你一万块钱也好,两万块钱也好,得三家联保,有的太困难的还不给你,我想干点啥没钱,你咋整啊?你要给我钱,我啥都能干。】 
(央广记者韩晓采访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肖华) 现如今,吴世广身边的村民还在种植大玉米,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替自己解决当下的难题。通辽市农业几树推广中心站长肖华。 【肖华:现在困难主要有这么几项,一个是在信贷这一块,因为毕竟作为结构调整有些项目前期投入要较大,但是你信贷资金有时候对农民来讲很难,因为它信贷门槛很高。第二个来讲,2015年因为通辽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情,很多旱作区的农民减产或绝收,贷款没有及时还上,出现了一个不良记录,贷款困难。所以说启动资金问题是农民最大的问题。】 
记者编辑:韩晓 记者:韩晓、张玉萍、白永梅、关雪峰 编辑:韩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