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丹丹微访谈》——谈出不一样的两会三农事儿。今天的话题是:全面小康,我们还差在哪里?嘉宾赵九骁。 赵九骁,中国之声观察员。与声相伴二十载,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很简单:新闻虽“赵”说不误,必须自己先悟。 有媒体总结了李克强总理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了24个字,勾勒蓝图、做出承诺、提出要求、直面难题、强调作为、鼓舞士气。勾勒蓝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在这个蓝图当中不可否认农村成为了短板,特别是贫困地区,应该怎么补上差的这一截儿呢? 赵九骁:要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短板,总书记专门提出了精准扶贫。就是今后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的领导干部们,首先要做好调研,把贫困人口或者贫困发展的现状摸清楚,然后用好国家扶贫基金,把钱用在刀刃上,帮村民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让村民获得一些必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能,从贫困里彻底走出来。 今年的两会上总理明确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把握好三点,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这三点对应在农村发展上应该怎么做呢? 赵九骁:发展要务是一定要做的。第二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持续的转换,农业的更新换代实际上要伴随着国家大的经济结构转型。它应该在很多层面有大的调整,在农产品种植的品种和种类上,包括农业发展的样态上,要跟上市场发展的变化。 即便有了好政策,有了新的手段,但是如果农业生产依然停留在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上,很难跟千变万化的市场有博弈和对接。这是农业的生产结构的基本转变趋势,如果再加上新型城镇化,适应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的需求,那农业的更新换代就会做得更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