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农观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差在哪里? 2016-03-15 三农中国 “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全面小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的全国两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全面小康是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也是今年两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小康代表着一种殷实、宽裕的生活状态,它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梦想,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该是怎样一幅美好图景,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不同的憧憬。 
“我心目中,小康生活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经济来源丰富。” 
“全面小康一定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也是很好的,大家都能够在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居住。” 距离全面小康,我们还差什么? 城乡差距 
此前有分析将2014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大基本标准进行比对,发现已有八项达标且超额完成。可数据上的小康总让人觉得差了点什么?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张鸿铭:“区域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人均之间的差异,差异就是发展水平不同带来的一些短板。这种差异我们要承认,要把这个差异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上。” 绿色脱贫 
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扶贫攻坚,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贫困人口总数仍然庞大,截至2015年,全国贫困人口还有5575万。 以“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的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目前,该地区仍有70多万贫困人口。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就占了其中的近一半,面临全面奔小康的艰巨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固原市市长马汉成坚持脱贫攻坚还应突出绿色理念:“如果说经济发展、生态破坏,那肯定不是小康。但是,如果说生态很好,我们很穷,那也不是小康。这两个我认为可以是互为依存的,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短板意识、理念引领,把我们的突出短板补齐,把我们的产业做强,把我们的生态作美。” 硬件设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除了看他的腰包鼓不鼓,还要看他的生产生活条件怎么样。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建议,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农村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方中华:“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了,解决农民有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村里的交通设施,养老,包括一些医疗,农民的一些实际问题解决了,同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发挥他们的就业,也是加快全面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瞿佳提议加强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瞿佳:“最重要的是强基层,强农村的医疗,基本医疗保障,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基层的乡村应该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还有有合格的医生,达到一定水准的医生,数量和质量都要有一定的保证。” 教育资源 
有代表认为,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能少,资金保证要及时又精准地到位,特别是提高像海岛、山区等偏远地区的教师的工资待遇要有大幅度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基础教育的人才留在那里。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 “包括一些边远地区,包括一些农村的小学,有更好的资源,可以请到更好的老师,国家在这方面加大投资,让我们好的老师到农村去,到边远地方去,培养下一代,全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我认为这是根本之道。” 精神文明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然而精神层面却没有相等幅度的提升。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甚至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封建迷信盛行的现象。 浙江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总支书记张天任认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落后已经严重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张天任:“老年人白天就打打麻将,平时就坐坐,非常的单调,还有一些农村也会出现一些封建迷信活动,等等等等,还有一些呢就是婚丧喜事大操大办啊。整个农村,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在那里,他如果说精神文明素质不提高,将会影响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张天任代表建议,要按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推经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为重点,通过“文化礼堂”为载体,大力培养农村农民文化素养,努力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记者:李佳、张国亮、许新霞、邓君洋 编辑:刘瑜颖 责任编辑:王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