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焦点|“小财政”撬动“大金融” 甘肃设立专项扶贫贷款 惠及百万贫困群众
2016-08-05   来源:铁岭农批网  作者:陈健   字体:【 】  浏览:52次   评论:0

针对扶贫资金短缺的难题,甘肃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信贷向贫困地区聚集,破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还把贫困户变成“股东”,巩固脱贫成果。

(甘肃和政县通往乡村的公路)

在甘肃省和政县新庄乡奋斗村,四十多岁的李鹏忙得脚不沾地。眼下正是羊儿挂膘的关键时候,用他的话来说,哪怕自己不吃饭,也不能让羊儿饿着。

记者:“你这养了多少只羊?”

李鹏:“这个圈里就是一百左右。”

记者:“一年下来能挣多少钱?”

李鹏:“去年就能收入个两三万块钱。”

记者:“光靠养羊?”

李鹏:“对,种地就没啥收入。”

和政县是甘肃省58个重点贫困县之一。山大沟深,气候干旱。种几亩薄田,收成多少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别说致富,就连温饱都难。老李说,穷则思变,不少人开始在养殖上谋出路。可建羊圈、买羊羔的钱从哪来?想贷款,得有固定工作的人担保,几间破房自己都看不上,更别说用来抵押了。

2013年,针对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甘肃省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由农业银行每年拿出60亿,专门给像老李这样的贫困户定制“每户五万,贴息三年”的贷款服务。县级财政注资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省级财政全额贴息。

就这样,老李的羊圈终于建起来了。

李鹏:“放了贷款后,我买了三十来只。去年三年的(贷款)已经到期了,然后我去还了。”

记者:“已经还清了?”

李鹏:“对,还清以后,这一次申请了一下,又贷了十万。”

记者:“这一次的贷款还是贴息的?”

李鹏:“贴息的,扩大一下(规模)。”

财政资金在金融扶贫的杠杆作用在甘肃被极度放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月,仅在“双联惠农贷款”一项,33万贫困户顺利拿到了230亿元的贷款,甘肃省财政为此累计贴息12亿元。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徐杨春说,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也消除了银行“不敢贷”的顾虑。

徐杨春:“我们组建了由农行、政府和担保公司三方组成的担保调查团队,县级政府是双联惠农贷款发放、管理、收回和风险防范的主体。通过政府增信、财政贴息、银行让利的融资结构,既解决了农户因担保难以落实而无法准入的制度困境,又有效降低了农户贷款的资金成本,确保双联惠农贷款有人放、有人管、管得住。”

我们知道甘肃省是重点贫困省,全省有近300万贫困人口还没有脱贫。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尤其是特别缺水,让种植业很难得到发展。是的。我们的记者前段时间去甘肃进行乡村调查的采访,发现当地的土地资源确实很难进行开发利用。黄土地大片的荒着,寸草不生。部分农民居住的房屋老旧破败,有的甚至还在用牛犁地。这样的条件如何脱贫致富,确实对当地党政干部是一次智慧的考验。那么当地是怎么利用好政策,将局部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省呢?

迄今为止,甘肃省仍有近三百万贫困人口,仅靠一两家银行参与进来还远远不够。从2015年7月开始,甘肃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财政和银行按照7比3的比例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44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与以往扶贫贷款发放不同的是,专项贷款还针对不同贫困户的需求,“定制”了多种方案: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选择自贷自用;想贷款但经营能力不足的,可以与能人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协议使用,实现“农户贷款、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王三运:“村里面可以由协会、合作社,或者龙头企业把这个钱集中起来,然后来做,你来入股,每年保证给你来分红,你算入股了,他就有钱去发展生产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政策。”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甘肃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三易村村民龚玉霞告诉记者,自己穷怕了,想搞养殖没经验,搞种植又没手艺。贷款拿到手里,就好像一块烫手的山芋。但得知贷款可以用来入股的消息后,她的顾虑一下子打消了。

“我贷了五万块钱,加入了合作社,统一安排我们种植大棚,种植技术由合作社请上农业局的、科技局的(专家),经常来给我们指导,现在这棚里已经卖了三万多块钱了,光就这一茬。”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60亿元,惠及55万贫困人口。

记者:孟永辉、张磊

微信编辑:杨滢

Tags:焦点 撬动 金融 甘肃设 项扶贫 惠及百 责任编辑:陈健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市场|夏季正当时,南汇水蜜桃大量.. [下一篇]漫谈|凡事有理:找工作,学农林比..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