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轮番而至的特大暴雨,让我国多个省市的良田受淹、家园被毁。如今,洪水逐渐退去,记者回访了湖北省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感受到一些抗洪工程设施、抗洪设备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记者看到,国家在水利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在干流地区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进入农村、农田的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仍然无法抵御洪水的侵袭。面对洪水,小水利年久失修,抗洪设施设备缺乏仍然困扰广大农村地区...... 
早在今年5月份,我国将会出现比98年更大洪水的提示便已在各大媒体开始出现。南方各地气象、水利、农业等各部门开始严阵以待。面对民众的担心,长江水利委员会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陈桂亚曾经表示,98年大洪水以后,我国各地的抗洪防御能力大大增强,大家不必担心。 【长江中下游干流3000多公里堤防已经进行了达标建设。跟98年相比,从监测、信息传输等显著提高。长江流域98洪水再现我们也可以从容应对。】 那么,当洪灾真的来临,各地交上的应急答卷又如何呢?今年,面对六场暴雨洪水轮番袭击,湖北省境内主要支流湖泊发生超警戒、超保证甚至超历史记录的洪水,即便如此,省内的大江大河干堤依然安然无恙。但一些地方却陷入被洪水围困的危机。 
6月份,在天门市的干驿镇,两轮暴雨过后,上万亩农田大都成了沼泽,经过连续几天的高水位浸泡,镇里的几个主干堤开始松软。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排涝!但是这时,被当地百姓视为生命站的泵站却出现故障不能启动。面对随时倾泻而下的洪水,很多村民急得不分白天黑夜带着铁锹到田里疏通沟渠。可雨越下越大,人工根本无法将滞水排尽,当地百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良田受淹。 干驿镇水利管理站站长卢文庆介绍,镇里虽有900多个泵站但大都建于七八十年代,缺少维护,隐患重重: 【我们这个地方以前是一个湖区。上游水大了以后,都往下游泄,水利工程设施比较多,包括泵站和涵闸,但是我们的工程设施也比较老旧,大部分都是60年代70年代建起来的工程,不安排维修资金。】 
抗洪工程设施“最后一公里”关键时刻不起作用!这样的情况在今年大灾中并不少见。在黄冈英山县,入梅第一轮暴雨就将这个县温泉镇百涧河的拦河堰撕开了一道近10米的大口子,连接堰体的一侧护岸也被冲毁近100米。附近良田和农舍全沦为汪洋。英山县水利水电局副局长郭金东: 【57年建的,没有(维修)资金,一道堰只有400块钱(每年)的维护费用。】 据了解,英山县约有类似小型水利工程一万五千多处,但每年的管护资金,仅有150万左右,只能顾得上管护人员的工资。而这些小型水利工程却直接关系到全县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今年梅雨期首轮暴雨便让蕲春县张塝镇尝到了滋味,多处房屋倒塌,良田冲毁,多人失踪。分析原因除了雨势特大,造成山洪暴发外,黄冈市防办专职副主任王金才坦言,黄冈“四小”水利设施在防汛上比较薄弱,抗洪标准低,大部分只有五年、十年一遇的标准。 而这些小水利恰恰是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此,英山县水利水电局局长沈卫东告诉记者,他们准备向银行贷款维护: 【我们打算正在跟开发银行,正在协商,基本上达成了协议,我们打算以贷款的形式,到位以后,我们把14座小二型水库搞到位。大概要一千多万,没有钱的话,我自己去借钱,那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还是要放在重中之重,真的!】 
沈局长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抗洪工程设施“最后一公里”竟然需要借钱维护,这确实令人深思!那么,除了抗洪工程以外,湖北省非工程的抗洪防御条件又如何呢?记者也在多地展开了调查。6月24号凌晨的暴雨中,当地的通信全部中断,村干部就是拿着小喇叭,顶着狂风骤雨,冒着随时被山洪卷走的危险,跑几公里山路,挨家叫睡梦中的村民转移。磨谷坝村书记张正华说,那天村里几个干部嗓子都喊哑了: 【当时喊也喊不答应了,我就拿出在水管站搞得喇叭,这边就用喇叭喊,喊了之后就看到起来几家农户了,那么大的水,走山坡赶到这儿,怎么都要把人救出来。】 但是,当山洪开始爆发,喇叭也只能无能为力。当天大雨,盛竹河片区干部陈祖忠在赶往独树子村的路上,被山洪阻断去路。尽管他用喇叭大声呼叫,洪水对岸的村民却完全听不见声音。独树子村村民郭信菊: 【他在那儿,拿着手机晃,他要走山洪那儿过来,就过不来,他喊了我们的,他在那儿说,我站这儿听不到啊。】 
最后,村干部的脚跑肿了,嗓子喊哑了,这一轮特大暴雨还是造成当地2人死亡2人受伤。在恩施,这样一个山洪易发地区,一个喇叭、一把电筒、一双胶鞋就是村干部的防汛武器,其中电筒、胶鞋还是自备的。另外,广播平时只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陪伴,可一到灾害却能发挥救命作用。今年很多地方便从中受益。但洪水来时,村里却找不到劳动力防汛,这个问题几乎成了农村普遍现象。因为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小孩或妇女。怎么办?蕲春县狮子镇党委书记陈启明: 【我们那个洪水位很高的时候,那个沿河啊,那个要抢险的时候,要人去,找不到,我们只有组织党员突击队啊,但这些党员突击队毕竟是有限的啊,人手毕竟有限,那有些地方就顾不过来,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翻开今年的洪灾应急答卷,我国南方的抗洪防御能力和1998年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直接相关的最后一公里上,很多地方,党员干部还是小米加步枪,肩扛背托。面对这样的应急答卷,人们是否也应该对抗洪最后一公里做出重新的认识呢?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范一大认为,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必须要补齐。 【我们从国家层面,从科技实力上来说,是一个倒三角形,越往国家科学家越多。从工作层面来说,是个正三角,工作在基层,尤其是防灾减灾在县、乡、村,现在他们用的传统手段。我们要从上面推动建立高科技的手段、装备、设备,来提升他们防灾减灾能力。这是基层薄弱环节,也是我们想提高的。】 记者:凌姝、韩晓;湖北台李丽 编辑:韩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