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红薯白 红薯红
2016-08-22   来源:日照农批网  作者:mmrens   字体:【 】  浏览:85次   评论:0

最近看到一篇写红薯的文章,说红薯是明朝万历21年,即1593年,由福建人陈振龙从菲律宾偷着带回中国的。这又和我先前想的不一样。我在村里种过红薯,也种过土豆,总觉得土豆一身沧桑如老农,和黄土地亲密无间,极像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作物。红薯则细皮嫩肉,从刨取到储存,皆需轻拿轻放,娇贵如同刚娶回来的新媳妇。却没想到土豆和红薯是兄弟俩,是相跟着走进中国的,时间就是16世纪末。

家乡种植红薯要比土豆晚得多。据《保德县志》记载,保德从1954年才开始种植红薯。其时土豆已扎根落户很多年,老得连品种都严重退化。到我记事时候,村里各家自留地上都栽有红薯,我家院子里还有一个育秧池。栽红薯先得育秧苗,这算得上一个细致活。那时候没有大棚,也没有地膜,地里不能育苗,一般就在院子里建育秧池。池底先造火炕,火炕还不是那种普通农家火炕,而是回烟炕,两层,第一层把烟送到池子后部,第二层再让烟返回来,看上去烟囱直立在炉子上面,其实是已在池子里转了两层。池中铺上骡马粪,把红薯埋入其中。羊粪不行,太热;猪粪也不行,太凉,骡马粪最好。然后生起火来,温度计24小时插在里面。温度低了往炉子里添煤,温度偏高了赶紧往池子里洒水。晚上用草帘把池子盖住,白天太阳暖和时候揭开晒着,很是费手脚。也有人家不做育秧池,而是弄几个大瓷盆,装上马粪,埋入红薯,放在炕头就成了育秧盆。秧苗长出来后,上午抱到院子里晒太阳,半院风景;晚上抱回来,满炕绿油油,春意浓浓。

育秧的薯块不选太大的,薯块的芽眼和体积不成正比,用大薯块有些浪费。也不能用太小的,母瘦儿不壮。育秧选用中等薯块。一池薯秧,拔过一茬又一茬。待全部拔完以后,种薯从骡马粪中刨出来,看上去有些萎缩,但体肤尚完好,可以喂猪羊,有时候人也吃。我吃过从马粪中刨出来的红薯,不管蒸熟的还是烧熟的,马粪味全然没有,只是薯块出了精气,吃起来少滋无味,如同在啃一段朽木头。今年到飞龙山后面转悠,看见一个八十岁的老汉在栽红薯,问秧苗从何而来,他说是自己育的,大盆装上黄土放入红薯,摆在炕头就育出来了。他说过去育苗用骡马粪,现在没有那东西了,黄土也可替代。这样说来红薯也不娇贵,给点温暖就发芽。

栽红薯比种土豆复杂,先得整地起垄。起垄可以蓄住雨水,坡地上一道地垄就是一条水平沟。倘若土豆也起垄播种,收成肯定会更好一些。但不知为何,土豆享受不到这个待遇。或许是因为红薯在地下藏得比土豆深,不起垄秋天不好刨出来。出一个难题就能占一点便宜,天下事大抵如此。

晋西北春旱严重,栽红薯的时候,须给每一株秧苗浇一瓢水。栽秧容易,挑水却难。地在高坡上,水在深沟里,挑一担水大约要走二里多羊肠小路,半路还无处歇息。所以,每株红薯得到的水并不多,也就是一瓢,大约一公升左右。

薯苗栽到地里后,要少气无力好几天。秧苗垂着头,叶片卷起来,样子甚为可怜。经过几天痛苦的煎熬,绝大部分薯苗会慢慢直起腰,展开叶片,获得新生。如果这期间有一场雨,那就再好不过。也有极少数几株,终于扛不下去,枯死了,过些天人们会来补栽一次。

红薯栽种费事,管理简单。锄一两次草,初秋时翻一回秧,以防止次生根扎下去。秋天,薯藤蓬蓬勃勃,一片翠绿,把一面黄土坡盖得严严实实,下面可以隐藏各种小小动物,鼠呀,蛐蛐呀,最多的是一种深绿色的蚕虫,胖胖的,笨笨的,爬来爬去,和红薯叶子一个颜色,只是未曾见其吐丝。薯藤还是好饲草,掐来可以喂猪喂羊。

粮食缺乏,自留地上的红薯一边长,一边让人们吃,如同一个正在生长的仓库。从红薯半大开始,一直吃到霜降叶脱。土豆太嫩不好吃,但红薯不一样,红薯嫩也很甜。蒸熟以后,手轻轻一点,剥下的皮比纸还薄,透亮一层。

刨红薯比刨土豆费工夫。红薯根系比土豆复杂,窜得深而且远。刨土豆时,抡一把宽大镢头,从离根部十几公分的地方直直掏下去,然后一撬,整株土豆就举家而出,间或有一两个顽皮鬼躲着不出来,再补一镢头,全家大团圆。红薯不行,如果像刨土豆这样,一镢头一株,很多红薯会被镢头砍伤,让人心疼。

刨红薯基本上是掘地一遍。从最低处的地畔开始,掏下去约一尺多深,然后沿着这个深度一排一排抄底往上掏。我刨红薯,先要把整条垄从左到右全部掏得塌回来一半,一垄红薯就展露无遗,站在那里高低错落,牵大带小,红红的,宛若一道壁画。我扔掉镢头,先仔细观赏一番,然后才弯腰把这些宝贝一个一个取下来,毫发无损。

土地脾性不同,有沙地,胶泥地,褐泥地,夏湿地,所长出的庄稼也都带着土地的脾性。沙地红薯色泽红艳,吃起来干甜;夏湿地红薯发白,吃起来水甜。

农作物为天地所孕育,也有许多神奇之处。薯块看似简单,但其模样足抵人的面孔复杂。生产队一天刨上万斤红薯,堆到一起,很难找出两个相同模样的。红红的红薯有的可爱,有的逗人,有的则让人百思不解。一年我们在沙场梁刨红薯,这是一片沙化地,几乎长不成别的作物,红薯和糜子还勉强可以。沙地红薯出土时利利落落,如同洗过一般干净。

家乡的红薯种植没有土豆广,一般都蒸着吃。六十年代大饥荒,从外地运回来救灾粮,其中有不少红薯干,磨成面后可做各种食物,吃起来还不错。把红薯干洗净,下锅煮熟,吃起来还有一些红薯味道。唯有运回来的红薯渣,已经澄过粉,无论怎样炮制,都很难下咽。

现在,红薯在我们这里越种越少,品种也严重退化,产量低不说,口感也越来越差。据我体验,就是北京街头的烤红薯,味道也远不如三十年前的了。

Tags:白红薯 责任编辑:mmrens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千亩红薯丰收机械大显身手 [下一篇]宝塔区甘谷驿镇举行第二届红薯节 ..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