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朝建 王好凤 陈集山药,菏泽市定陶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如今,陈集山药已发展到23000亩,带动周边乡村10万亩,“形成了以天中陈集山药合作社为龙头,专业市场为依托,种植大户为骨干,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绿色食品为品牌,专业经纪人促销售的发展格局”。短短六七年时间,天中合作社引领农民把陈集山药做成了当地的一个主打产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在鲁西南大地上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领头雁”。而合作社理事长张海玉也成为团中央、农业部命名的全国“第八届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陈集山药栽培历史悠久 陈集山药种植已有2400余年历史,有着独特的山药文化。“食薯蓣美体容”,传为西施所好,范蠡故于陶丘北引种。据《史记》载,范蠡“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所谓薯蓣,正是俗称的山药。而“陶丘北”则属今定陶陈集镇。可见“陈集山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至清朝道光元年,陈集的谷韫璨考中武进士,后为广西省水陆提督。谷韫璨曾多次将家乡的山药进贡于朝廷。陈集谷氏族谱有记:“陈集山药献皇上,保健佳品响四方。道光食之赞珍品,百姓效仿食御粮”。 光绪年间,陈集东李庙村李守身在朝里做侍卫,亦将陈集山药进贡,光绪食后称“此山药乃珍品也!” 据《定陶县志》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曾为贡品,主要集中在现陈集镇一带,时称“陈集山药”。其产品以“质地坚硬,细、长、直、圆,面、甜、香、绵”见长。“陈集山药”亦在此时正式得名。 随着陈集山药声名远播,陈集周边亦有种植,但风味品质俱佳者,唯陈集独有。2009年1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了“陈集山药”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申请,并确定“定陶天中陈集山药专业合作社”为第一批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在相关产品上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依法接受监督。 定陶天中合作社的富民情怀 陈集山药目前已成为菏泽市的一大特色产业,被评为“菏泽十大名吃”,成为当地群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而陈集镇也已成为国家级示范镇。定陶天中合作社作为国家示范社对陈集山药产业的引领和带动起了主导作用。天中合作社于2009年由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张九勋等6人发起成立,2010年1月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经社员大会选举,张海玉担任理事长。 据天中合作社高级农艺师、技术顾问荣存良介绍,天中合作社成立前,陈集山药只限于在陈集镇点片种植,种植面积不足4000亩。全县(定陶区时为定陶县)12处乡镇,有10处为种植空白。而到2013年,全县已无种植空白,带动菏泽全市面积达到了10万亩。 由于合作社实施了绿色食品生产,开展了技术培训,2013年合作社成员的产品,平均售价高于非社员0.5元/斤,平均单产高于非社员220斤,两项合计成员比非成员平均亩增收2398元。户均增收2.76万元,增收37%。 合作社成立之初,陈集山药的平均亩产量在1600斤左右。合作社成立后,聘请专家,制定了生产规程,开展了密集的技术培训,2013年陈集山药平均亩产量已提高到2200斤,平均亩增产600斤,农民平均亩增产增收3000元。此前,陈集山药分级加工销售量不足5%,如今分级加工销售量已达60%以上。 原来陈集山药没有品牌,只以其品种名“西施种子”、“鸡皮糙”销售,价格低而不稳。合作社成立后,结合“地理标志”“陈集山药”为主打造品牌,开拓了市场,提高了陈集山药在全国的知名度,山药销售平均市场价格由2007年的0.8–1元/斤,2013年市场平均销售价格平稳在5元/斤,农民平均亩增收7000元;其中合作社生产的“西施种子”山药最高时达到40元/斤。 合作社致力于创品牌闯市场 为占领国内市场,创出自己的品牌,合作社协议许可使用了“天智绿叶”注册商标,进行了使用地理标志陈集山药认证,主打“天智绿叶”、陈集山药品牌,争创“全国农产品百佳品牌”,在全国山药产品市场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作为菏泽市旅游商品和装备协会常务理事单位,马来西亚山东商会会员单位,天中合作社积极开辟全国和海外市场,争取年出口300吨以上。 合作社在济南、北京、桂林、上海设立了4个产品销售办事处,已与432家超市实施了农超对接,建立了自己稳定的销售渠道。每当陈集山药采收季节(每年10月份以后),来合作社采购、批发山药的客商云集,平均日有采购客商30多个,日均销售产品40吨。 2013年,天中合作社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授予的“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称号,产品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如今,天中合作社,按照办大社、办强社,跨区域、跨行业,产加销一体化的工作目标来要求自己。 天中合作社计划增加产品深加工的花色品种。比如开发出供生产糕点、月饼做原料的山药泥、山药粒,直供市场的山药粉营养面条,供旅游的休闲食品山药果脯。并进一步扩大农超、农店、农校对接,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增加社员收入,真正把陈集山药产业做大。(中国食品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