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通山县大路乡神堂铺村9组村民蔡杰凯,一大早就起了床,乐呵呵地忙前忙后。 回想起这两年的家业,蔡杰凯笑得合不拢嘴:去年县乡有关部门拨付6万元扶贫贷款,帮助购回8头母牛、1头公牛,开启了养牛生涯。 蔡杰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正常繁殖规律,预计每年可繁殖子牛5头 。待长成壮牛后出售,每头牛可获纯利8000元,这样以后仅养牛一项的年纯收入就可达到4万元,全家4口人,人平年收入可达1万元,将远远超出目前的收入脱贫线。 神堂铺村党支部书记冯大弛告诉记者,在该村像蔡杰凯一样,通过发展养殖业致富的贫困户已达到24户。 作为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神堂铺村前年在县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按照“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工作要求,采取 “九不评”和“七步法”,从全村甄别出贫困户94户。 “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唤起了我的生活信心。”13组村民夏亚利说,他家6口人,三代同堂 ,房屋破旧不说,妻子还常年患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儿子每年务工的1万多元收入维持,生活困窘不堪。 现在政府不仅通过易地搬迁安置帮他盖新房,还将他家的100多亩荒山流转给楚山合作社种植油茶,以及将他安排到合作社务工,使他不仅有了股权收入,还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 和兴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蔡汉平的养殖场里,每天都聚集着来自13个贫困家庭的劳力。 他们不仅是养殖场的工人,通过干活学技术、挣工资,而且还把政府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投入到养殖场,成为合作社的股东,解决了自己无致富技术、无生产门路的发展难题。 记者了解到,仅今年,每个贫困户从养殖场挣得的工资和“分红”收入就接近2万元。 “我村的实践表明,要按期完成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就必须让群众发展有项目,致富有门路。”冯大弛说,两年来,该村按照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发展产业带动一批、扶持生产和就业脱贫一批的“四个一批”工作要求,先后组建成立种养合作社4个,兴办养猪、养鸡场3个,兴建油茶种植基地1008亩、小龙虾养殖基地350亩,有18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26户贫困户被纳人低保,50户在合作社和养殖场的带动下走向脱贫。伴随全村302名贫困人口在今年摘下“贫困帽”,该村今年整村脱贫出列的攻坚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咸宁日报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刘敏 朱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