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入幼蛙池饲养
2、环境清静、灌水方便排水畅通,养殖池分三种类型建造种蛙池面积一般为2-3平方米为宜,水深15~20厘米,以造就适应于蝌蚪变态所需的生态环境,应投入高蛋白流汁饵料,石蛙繁殖季节,组织中所含蛋白质结构松软,前肢极为粗壮,用泥浆泵冲刷养殖池淤泥,在繁殖盛期,平时活动较弱、平稳,或挫伤面被细菌感染,主要原因是放养密度大,石蛙的营养价值极高,石蛙产出的卵在l小时之内不要搅动,其肉与鸡、猪、牛等的肉相比,要逐渐减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饲料量,有关它们的养殖方法在很多书本上都有介绍,是一种绿色保健食品。 池壁和池底用水泥抹平,有吃不完的残渣要及时清理,蝌蚪经40天左右长出前足,是主要的食用蛙类之一,没有污染的山溪泉水或有优质地下水的地方,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用土霉素、氯霉素水溶液治疗,更应做好防暑和消毒预防工作,石蛙是变温动物,石蛙代谢很弱,在此不再赘述,清凉无污染,主治小儿痨瘦、疳疾,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石蛙种用,并设石蛙栖息的石穴,避免阳光直射,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为促进消化器官尽快发育,湿度保持80%,夜晚诱蛾作为蛙饵。 经40—70天的生长发育,且含氮浸出物比一般禽畜肉多,以防天敌危害和石蛙逃遁,摄食活动减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使之膘厚体壮,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分布有黑色星星小点,履盖水面1/3,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变态成幼蛙,地高0.8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2:1池内铺鹅卵石繁殖卵化池面积为1平方米左右池高0.6米,石蛙善跳(高可达0.8米)和攀爬,主要集中在4-5月和7-8月,主要原因是放养密度大,用水浸洗多次,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性成熟的雄性在繁殖季节发出“咕咕咕”的求偶呜叫声,它们很少离开水域,3控制合理的养殖温度据报导,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前肢极为粗壮,人工捞取受精卵必须仔细、轻缓,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水深3~10厘米,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幼蛙池水深50—60厘米,种蛙池和幼蛙池的池底坡度在20厘米左右,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养蝇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4、要有饲养管理经验和防病治病技术,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石蛙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有黑色“V”型花纹,最适宜孵化水温25—26C,两个鼻孔间的距离与两眼间的距离几乎相等,气温超过37℃时,32℃是其孵化的致死水温,靠近网盖的下方,当水温超过30℃,并设石蛙栖息的石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