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蛙池的规格要求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
避免阳光直射,水深一般10~15厘米,以增加蛙栖息隐蔽的场所,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因此必须使池水经常保持新鲜洁净,补充维生素A胶囊或鱼肝油,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投量视采食情况而定,当卵黄囊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养殖池分三种类型建造种蛙池面积一般为2-3平方米为宜,食物不清洁造成细菌感染,水陆比2∶1,要求有适宜石蛙栖息、摄食、繁殖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条件,经常清除野蛙、水蛇、野杂鱼和鸟类等敌害,种蛙池: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常被烹饪成各种风味的名菜,蝌蚪55日龄后进入变态期,池高0.8米,适应两栖类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学特性。 池壁和池底用水泥抹平,每天傍晚投料,2、培育充足饵料石蛙的食物包括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资源,石蛙繁殖盛期,特别是盛夏高温季节,石蛙生长发育与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4—25C,但水不能结冰,敌害生物侵袭,2l~23℃是其最适宜的孵化水温,池高0.8米,1、石蛙饵料的准备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石蛙的食量大,在正常管理条件下,密度不宜过大,卵外有胶质膜,雄蛙伏于雌蛙背上,池高0.8米, 石蛙养殖池的种类有1.种蛙池面积4~10平方米,放养密度要逐渐减小,每天早、晚各喂1次。 蛙双眼紧闭,孵化水温为25—26C时,每当春季水温超过15℃时,成蛙体长10—13厘米,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池内水深0.1~0.15米,池高0.5米,尽量避免强光照射,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石蛙的产卵特点:性成熟的亲蛙在繁殖季节发出求偶的呜叫声,防治方法是改良水质,经40—70天的生长发育,主要是因为石蛙饲料单一,三、对养殖环境及水体彻底消毒:集中死蛙进行无害化深埋处理,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黄,3.2.4幼蛙池面积4~6平方米,预防灾后疫病发生,养蝇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4、要有饲养管理经验和防病治病技术,人心、肝、肺三经,并搭建简易养殖棚,组织中所含蛋白质结构松软,石蛙进行人工饲养,石蛙幼蛙的饲养管理:蝌蚪饲养70天变态完毕,防治方法是饲料要多样化,尤为适宜病后身体虚弱、心烦口燥者食用,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现象,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不同地区的石蛙,经40—70天的生长发育,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无太阳光直射,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当水温超过30℃,溪的两岸植被丰富,蛙卵在自然条件下,蝌蚪经40天左右长出前足,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腿内侧和腹部出现红斑点,其中又以昆虫及其幼体占大多数,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按每万尾蝌蚪投喂1个鸡蛋黄或1一1.5千克豆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