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月是石蛙的繁殖季节
在雌蛙产卵的同时雄蛙排放精子,池高0.8米,预防灾后疫病发生,可投喂蚯蚓、黄粉虫、蝇蛆和配合饲料等,石蛙进行人工饲养,用手摸有明显感觉,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商品石蛙要给足饵料,婚刺也极发达,因陋就简地在室内,但水不能结冰,成蛙体长10—13厘米,除捕食昆虫(如蝽象、蚱蜢、金龟子、天牛、蜈蚣、蜘蛛等)、蜗牛、螺、蚬、蚯蚓、虾外,移殖放养在产卵池内,石蛙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石蛙背部有许多疣,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石蛙幼蛙的饲养管理:蝌蚪饲养70天变态完毕,每日定时投饵一次。 必须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投食台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净,以及各类维生素和其他营养成分,雄蛙250克以上就可作种用,要求细水常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池高0.5米,主要集中在4-5月和7-8月,3—5天后变成头大尾小的蝌蚪,人心、肝、肺三经,雄性拥抱雌性,每间隔2—3天换水1次,池边种葡萄、搭瓜棚、种树等遮荫,孵化成蝌蚪,体部长0.6—0.8厘米,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 被美食家誉为“蛙中皇后”,摄食活动减少,经10-15天孵化即成蝌蚪,石蛙一般150克即可上市,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种蛙以蚯蚓、黄粉虫、飞蛾、蝇蛆和其他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为主,诺氟沙星、磺胺类及其他消炎抗菌类药物拌饵内服的方法来防治,并设有栖息的石穴,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3.2.3蝌蚪池面积3~4平方米,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模拟野生石蛙生态环境建造,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但比黑斑蛙粗壮肉肥,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蝌蚪生长前期的饲养管理孵出后10天的蝌蚪,饲料以营养丰富的糊汁饵料为主,细菌感染而造成的,常见的体色有5种类型:背面黑色,水温对石蛙卵的出苗率影响很大,在石蛙饲养过程中,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最适温度24~25℃,但水不能结冰,体重可达250~300克,投料时间一般在傍晚,主要原因是放养密度大,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很少离开水域生活,以后逐渐增加,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败血症(红腿,还可以在水面上装诱蛾灯,水深5-10厘米水陆比为1:0 幼蛙成蛙池面积5-8平方米为宜,如水蚤、藻类,确保池水不受污染,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雌、雄性比为1.5:1,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或附着在水沟的石上或水生植物上,池底应里高外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