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高产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根、茎、叶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在富民又称折耳根,地下茎匍匐生长,嫩茎叶及肥嫩的根茎均可食用,且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食顺气、镇痛、止咳、驱风、健胃等功效,并能预防流感、肺炎、湿疹等多种疾病,是药食兼用的保健蔬菜。近年来随着市场对鱼腥草需求量的连年增加,富民县人工种植规模也达上千亩,主要以采食根茎为主,平均每亩可产肥嫩的根茎1200公斤。按市场平均价8元/公斤计算,亩收入可达近万元。现将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选地整地 :鱼腥草原生长于低湿洼地、水沟边,整个生长期都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在温暖阴湿环境下生长较好,因此要获得较高的根茎产量,地块选择要求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耕层深厚、肥力适中,土质为壤土或沙壤土的地块。 选好地块后,彻底清除杂草、碎石,深耕晒垡。栽植前耕翻耙平,施足基肥,每667平方米均匀撒施经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000-5000kg、草木灰150-200kg(或硫酸钾15kg),耕翻1次,深25-30cm,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做到地块疏松、肥沃、平整。 二、科学理墒合理密植:因地制宜开沟理墒,低洼地和冷浸地理高墒,高地理平墒,墒宽1.5--2.0米,沟宽30-35厘米,深25-30厘米。在春季晚霜结束后采用地下茎进行无性繁殖的种植方式栽植。具体 栽植方法是选择肥壮的种茎,用消毒好的刀具切成5-10cm长,保证每段有3-4节。在墒面上开宽15cm、深20cm的栽植沟,将种茎按5cm的株距平放于沟内,覆6-7cm厚细土。土壤湿润的不需浇水,土壤干燥时适时灌水,15-20d即可萌发出土。 三、田间管理 (一)中耕除草:鱼腥草栽植后,须勤除杂草,封行前可培土薅除杂草,封行后人工拔草,结合中耕除草做好肥水管理。 (二)水肥管理:整个生育期内保持土壤湿润。前期生长缓慢,幼苗成活至封行前,亩追施尿素8-10公斤作苗肥,茎叶生长盛期需肥量较大,每亩追施复合肥10--15公斤。以后改为根外追肥,用0.4%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天喷施一次,共4-5次。待株高10厘米以上时,及时培土,整个生育期不浇灌被污染的脏水,禁止施用垃圾、未经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尿、硝态氮(硝酸铵)等,采收前30-35天内不施任何肥料。 (三)摘除花蕾:地上部徒长时,应及时采收嫩茎叶,开花现蕾时及时摘除花蕾,以免开花消耗大量养分而抑制地下茎的生长。 四、病虫害防治:鱼腥草主要病害有白绢病、茎腐病和叶斑病。 (一)白绢病:主要危害近地面根茎部,初期表现为水渍状,或黄褐色坏死,后迅速腐烂,病表产生大量绢丝状白色菌丝层并扩散,后期变红褐色至茶褐色,上有油菜籽状菌核,最终病株腐烂坏死,根茎也很快腐烂。酸性土壤和高温高湿暴晴暴雨天气易发病,7-8月为高发期。防治方法:与玉米、豆科或辣椒等作物进行合理轮作,种植时采用50%多菌灵600-800倍液浸种10-20分钟,对种茎进行消毒,或亩施生石灰75-100KG,都可有效预防白绢病的发生。一旦发病可及时采用40%福星乳油6001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剂8000倍液等药剂喷浇病株根茎及植株邻近土壤。 (二)茎腐病:病斑长椭圆形或梭形,略呈水渍状褐色至暗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有明显轮纹,上生小黑点,发病后期茎部腐烂枯死,高温多雨排水不良易发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份剂800倍液喷雾,每7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可有效防治。 (三)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叶片呈不规则或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上生浅灰色霉,后期严重时几个病斑融合在一起,中心有穿孔,叶片局部和全部枯死。7-8月发病,高温高湿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易发病。防治可采用50%甲基托布津或70%代森锰锌400-600倍液喷雾,隔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虫害主要是螨类(红蜘蛛)为害,被害叶片呈现许多粉绿色及灰白色小点,失去光泽,严重时枝株变黄,大量落叶和枯梢,以3-6月和9-11月为活动高峰期。防治用24%螨危悬浮剂4000-6000倍液,或用5%尼索朗乳油3000-5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五、适时采收:采嫩茎叶食用的,4--10月均可采收,可多次采收。以地下茎作产品的,进行入10月后可根据市场需求陆续采收。采收后洗净,扎把上市。贮运期间,适当浇水保鲜。贮运过程必须保持产品清洁、卫生,从采收到销售间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根茎容易发黄,影响销售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