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继友是高良涧街道河蟹养殖大户,现有成蟹养殖面积260亩、蟹种培育池8.5亩。去年,他围网养殖的成蟹平均规格达3两以上,共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由大养蟹到养大蟹 早于上世纪90年代初,董继友就开始了螃蟹养殖,刚开始,由于缺少经验,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是十养九赔。为了养好蟹,他经常骑车几十里往返于自家塘口和县城之间,向县水产局技术人员请教,有时为了听一次专家讲课,能往返跑上好几十里路。现在,董继友养殖的大闸蟹主要是两年蟹。第一年元月份将精选的优质大闸蟹亲本送往沿海交配、产子;5月份,将大眼幼体运回洪泽,用蛋黄、鱼虫等进行精养;到立冬,大眼幼体经过8次退壳,长成大约1斤110只左右大小的蟹苗后,就不再喂食,对螃蟹进行扣养。 “再喂食螃蟹就满齐脐了,所以必须扣住不让长,等到过年后,才能再喂食,这样才能养大蟹。”董继友介绍,第二年正月,将扣养的蟹苗放入标准化大塘,每亩投放饲料1斤2两左右,以螺蛳、小杂鱼为主;5-7月份,将饲料加到最大量,每亩达到4斤;7月底,螃蟹基本都长到了2两以上;到8月份,再经过2次脱壳以后,大部分螃蟹都能长到3两以上。 由等上门到送上门 以前,董继友和周边的养殖户一样,蟹养成了就放在塘口等上海、南京等地的老板来收,1斤能净赚3-5元钱,但利润的“大头”落到了人家手里。“不安分”的董继友开始寻思着自己干。 1996年9月,董继友第一次拉了100多公斤蟹到苏州,赚了2000多元钱。一高兴,第二趟就拉了500公斤,谁知因价格变化还亏了一万多元。吃一堑长一智。自此以后,董继友每次少带一点,到宜兴、宁波、上海等地“探路”,暗地里摸索外地人售蟹的经验,不久便把亏的钱赚了回来。如今,董继友与辽宁、北京、上海、浙江等近10个省、市的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关系,并在扬州、南京、上海等水产品交易市场设立常年螃蟹直销窗口10多家。 由个人富到富大家 “作为大户,必须让每位养殖户都富起来!”这是董继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带动周边渔民致富,2008年3月,董继友牵头成立了高良涧街道绿岛螃蟹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蟹苗及饲料采购、养殖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及成蟹销售等服务。合作社现有成员203人,养殖基地12000亩。该社还带动渔农户300多户,辐射全县及周边地区养蟹面积近5万亩。 对于身边困难的乡亲,董继友也热情地伸出了双手。董继兵家属长年身体不适,房屋破烂不堪,董继友帮带扶持他3年,花2万多元帮他建成了两间新房,还帮他承包了50多亩混养蟹塘。王道光父亲年迈,母亲瘫痪在床,女儿上大学,董继友帮他垫付了蟹苗款2.5万元,购买了近万元饲料,并在技术上予以指导。养殖户孙友国承包了八十亩蟹塘,但无启动资金,董继友无偿为其提供购蟹苗款及饲料费近3万元……近十年来,在董继友的扶持下,有40多户困难群众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